奇秀是慕田峪长城的另一特色。
每次游览慕田峪,我都要到正关台看看。正关台也就是慕田峪关,位于第四号台,古时南北来往的要道,由于所处地势较低,海拔仅 483米,如果从远处眺望一般看不清楚。这里三楼并矗连成一体、空实结合、造型别具一格,独特而气势非凡。
仔细观察,三座敌楼正面墙上镶有“正关台”三字石匾,关台体内分为上下两层,底层相通,可容百人左右。上层建有三座望亭,形成主厅侧室之格,这种造型新颖,结构别致的关台,在万里长城所有关台中独一无二,堪称长城建筑之佳作。
长城的关台,著名的有内三关和外三关。内三关、外三关是设在内长城线上的六座著名关隘,靠东侧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称为内三关,靠西侧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为外三关。慕田峪关台虽不在内外三关之列,但论其秀雅实用,也是天下闻名。
据说建关时总兵要求此关应简洁实用,不落俗套。并随手写道:“山上有山山上山,梁上有梁梁上梁。”督修官不解其意,但又不敢细问,只好按照总兵的要求,自己琢磨关城的样式。
一天,督修官出帐上山勘察,恰巧碰到一农妇,便问:“老人家,您这等年纪上山干什么呀?”农妇回答“上山找几块合适的石头。”“找石头用作什么?”“家里盖房,山墙上缺它。”农妇说完,抱着石头下山了。
翌日,督修官又在山上碰到农妇,便问:“您今日又来寻找石头?”农妇回答:“盖房子,缺一根房梁,我到山梁上砍一根木头作房梁。”说完转身离去。
督修官几天来因想不出来关城样式,正暗自烦恼,听了农妇之言觉得深受启发,仔细琢磨后恍然大悟,于是,走进军帐画出了慕田峪正关台样式。原来总兵“山上有山”是说山脊上建房,房屋有山墙,代表房屋。“山上山”是说再建一房。“梁上有梁梁上梁”,是在山梁上架梁建房,房上再架梁盖房。于是就有了正关台上三座楼这样奇特的建筑形式。
站在关台上面对三座楼,真不知里面藏有这些充满智慧的故事。举头仰望,只见长城逶迤仿佛上可接天,故最初曾称摩天谷关,由于“摩天”与“慕田”近音,“谷”和“峪”为通假字,后来便通称慕田峪关了。关口内原有城堡一座,长宽约一百米,现仅存城基。明末,开始有赫、王、杨等姓人家迁至城堡附近居住,村庄逐渐形成。
作为长城的重要关口,明时战事频发,狼烟四起。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十月,蒙古族朵颜都督花当率部突袭三座楼(正关台),敌骑从外侧包围长城,诈称叩关纳贡,骗开城门。朵颜花当入关后铁骑横突,喊声四起,仓促之中,守备陈舜被杀。守关兵士急忙奔向烽火台点燃烽火,渤海所总兵王继祖闻讯率军救援,斩杀三十余员入犯敌骑,朵颜都督花当部才被击退。
这次战事《光绪昌平州志》有明确记载。明代诗人,与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等并称“嘉靖八才子”的李开先,作有《计处古北口》诗专记此事。
慕田峪战事对京师与皇陵形成了直接威胁,嘉靖二十九年(1550),明廷特设昌镇,析出辖慕田峪长城段的黄花路归昌镇管辖。《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嘉靖二十九年置昌镇,设大将。”《四镇三关志》记载:“东自慕田峪连石塘岭路蓟镇界,西抵居庸关镇边城接紫荆镇界,延袤四百六十里。”昌镇设立后,慕田峪关就成了专门护卫京师、皇陵的昌
镇东起第一关。
我登上关城东南制高点慕田峪长城第一号台大角楼,此为慕田峪景区内较大的一座敌楼,分上下两层,下层为“井”字形通道。此楼西可以警戒正关台,东可以警戒亓连关,同时是两关的岗楼,此楼设计科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一个城角,故名大角楼。
由关城向西北方向,长城开始爬升。从大角楼至正关台,约 500米就设有敌楼 4 座;从一号敌楼到二十号敌台,约 3 公里的距离,有敌楼、敌台、墙台墩台、铺房共 26 座,这在其他地区的长城建筑中是不多见的。长城多建在外侧的陡峭崖边,依山就势,抢占了所有险要之处。城墙高7 米至 8 米,马道宽 2 米到 3 米。十四号敌楼内部为空心敌楼,内部呈回字形,居高临下,四面都设有箭窗。再看其他敌楼均各有特色,内部结构有的呈回字形、有的呈井字形,有的呈品字形。外形也不一样,有的敌楼上已经恢复了楼橹(望亭)。
长城专家罗哲文曾赞叹慕田峪长城的敌楼是整个长城的展示会。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杨辛先生说:“敌楼已成为长城上美妙的景观,它就像气韵生动的植物的节,没有它,绵延万里的长城就显示不出内在的律动与节奏。如果把长城比作一件巨幅草书,敌楼就是线条流动之中的顿挫。”
真是富有诗意的艺术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