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慕田峪长城 一花独秀
2020-05-31 网友投稿

慕田峪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

站在长城脚下,仰望群山之巅,那青灰色的城墙随着山脊的起伏缓陡相连,曲屈冲折,极富立体感。每逢朝晖夕阴,远山朦胧,或云雾倏掠,林木婆娑,则别有一番情趣。真不愧为“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之说。

悠悠岁月,风雨沧桑,长城上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铭刻着历史的风云。同治十二年《迁安县志》记载:“明初,徐中山筑边墙,自山海关西抵慕田峪,一千七百余里,边防可云密矣。”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重建长城,明永乐二年(1404)建“慕田峪关”,弹指间,距今己有 600 余年的历史了。

慕田峪长城是怀柔最早开发的名胜风景区,曾经来过不知多少次,但每次到此,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段长城,因四季不同,时间不同,心态不同,景致便会不一样。正如长城日出,每天都是新的。

边塞巍巍为谁雄

2015 年 9 月 24 日,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组制作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城内外》,邀请我作为专家出镜,现场介绍慕田峪长城。著名主持人唐天娇和我边走边聊,她靓丽而有古典韵味的容貌,温婉而又从容不迫的主持,特别是亲切可人的微笑,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的恰到好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谈到了历史,谈到现在,也谈到了此处长城最突出的特色。


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我对秀的理解有三个方面:雄秀、奇秀、峻秀。

雄秀是慕田峪长城的特色之一,也是明代长城的经典杰作。

北齐以来,历代长城虽然各有独到之处,但是从科学的发展,工程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的丰富来说,毕竟后来者居上。所以说,明代长城为历代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它留给怀柔的印痕也更为完美深刻。明朝为什么要以举国之力,空前巨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呢?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但是元朝统治者并未彻底铲除,而是逃到了北方并建立了北元政权,仍不时南下侵扰,企图卷土重来。朱元璋出身草莽,深知战争中攻打城池之不易,为了确保江山稳固,便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在北方设关制塞,修筑长城和所有城池,开创了明代长达 270 多年的长城修筑历史。《明史·兵志》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复兴,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便是当时严峻的军事、政治背景。

明初,慕田峪长城虽然得以修补,看上去有了“长城”模样,但也只是一段石头垒就的土长城,既没关,也没口。一直到了永乐二年(1404),徐达的夙愿才得以完成,那一年,慕田峪正式设关。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他原本曾为燕王,熟悉这一带情况。他不仅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同时将皇陵区也选在了北京,在陵区内亲自选择了长陵作为自己的陵墓,以表示他平定北方,坐镇戍边的决心。但是明成祖此后虽曾五次御驾亲征,也未能迫使北元归服。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后金女真族又在东北兴起,更增加了一个强敌。于是,北方的防务更加吃紧,北京地区的长城,直接担负着保护首都和皇帝陵寝的作用,不遗余力大规模地修筑几乎迫在眉睫。

正是出于这种形势的需要,隆庆元年(1567),在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宰相张居正的推荐下,将原驻守东南沿海的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京都防区。谭纶为蓟辽总督,戚继光任明长城九边重镇中最为重要的蓟镇长城的总兵官。故清康熙《怀柔县志》记载 :“考明时边制 , 皆因山为城,大抵皆戚少保继光遗制。”

戚继光于 1568 年至 1583 年任蓟镇总兵,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蓟镇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慕田峪(嘉靖年间划归昌镇),全长880 余公里,全镇官兵人数 107813 人。

戚继光曾于隆庆三年上书穆宗皇帝:“该总督侍郎谭纶上言边事,乞以臣为总理,辄蒙圣恩俞久,责以训练置之边陲。闻命不胜惊惧。于是单骑赴任,谨勉视事,不敢自诿。”表达了自己忠于职守的决心。

经过谭纶、戚继光等数十年的重修改建之后,慕田峪一带的长城防御能力不仅大大增强,而且气势更加雄伟。我们今天看到的高墙耸峙,敌台林立,烽火相望的长城就是这时留下的。与此同时不仅蓟镇和北京地区的长城如此,整个明长城的重要地段也都按照戚继光的建议加固了墙身,增建了空心敌台,增强了万里长城防线的防御能力。

我们看到,慕田峪长城区别其他段长城的最大的特点是双面垛口,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京师、皇陵的北方屏障,因为十三陵距这里只有39 公里,所以此段长城修筑得十分坚固。修筑双垛口,出于能攻善守,两面御敌的需要,所以才如此匠心独运,精心设计施工。通过戚继光的艰苦努力,北边防务有了很大的改观。戚继光镇守蓟州不久,俺答汗就放弃了骚扰政策,与明政府达成协议。由此可见,当时戚继光在北方的防御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