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大拨候鸟将陆续来京!北京准备好了,已建多个“加油站”迎接!
2020-05-31 网友投稿

70多种上万只候鸟已迁徙到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秋色正浓,野鸭湖农业生态岛中的燕麦果穗低垂,时而引来一些小雀鸟逗留采食,不远处两三只鹭鸟低飞掠过,光影下留下狼尾草随风摇曳的身姿,好一幅秋色画卷。

野鸭湖今年再添新成员

在野鸭湖平静的水面上,可以看到海鸥、银鸥、绿头鸭成群结队,偶尔几只扎个猛子潜入水里掉了队,天空中,灰鹤、赤膀鸭自由飞翔,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方春介绍。

截至目前,在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已经监测到灰鹤、红嘴鸥、海鸥、银鸥、赤膀鸭、斑头秋沙鸭、豆雁、绿头鸭、绿翅鸭、赤麻鸭、鹊鸭、普通秋沙鸭、红头潜鸭、赤膀鸭、凤头潜鸭等鸟类70多种,数量达上万只。

方春介绍说,赤膀鸭有四五千只,一般都藏在芦苇里的;在开放区域能看到红头潜鸭,有三百多只;耐寒单头秋沙鸭三四十只,以前很晚过来,今年早了一个月。野鸭湖湿地作为北京地区面积最大的湿地,是首都的候鸟之窗。

每年的11月初到来年的二三月份,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都会有大批的冬候鸟在此越冬。今年预计迁徙高峰期将在11月中旬出现,约有100多种,数量可达3万多只。这些冬候鸟会在野鸭湖停留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休息补充体力后继续向南迁徙。

全市建多处“加油站”迎候鸟

“候鸟很聪明,哪里环境好、有吃的,它们就会迁去哪里。” 刘雪梅主任说。今年,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主导下启动建设了农业景观生态岛,改善后的野鸭湖水草丰美,雁鸭成群。

刘雪梅主任介绍,不同于普通湿地,生态岛中种植了豆类、牧草、燕麦等乡土农作物,自然生长的农作物同时也是多种昆虫的乐园,这些农作物与昆虫都可作为食物源为过境鸟类提供补给。

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区十几年来恢复退化湿地两万多亩,鸟类增加近百种,植被种类也增加了近30%。目前,野鸭湖已经被列入北京市首批市级湿地名录,与其一同纳入名录的还有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颐和园湿地、密云水库等35块湿地。

“2016年全年恢复建设湿地2280公顷。”市园林绿化局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结合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中小河道治理工程以及北运河、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共恢复建设湿地2280公顷,其中:恢复湿地1671公顷,新增湿地609公顷。

“全市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园林绿化局相关人士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了野鸭湖、汉石桥等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1万公顷;国家和市级湿地公园10个,总面积2400余公顷;延庆曹官营、密云清水河、房山拒马河黑鹳、房山佛子庄等10个湿地建设示范保护区,总面积1300余公顷。

“十三五”时期,全市还将恢复和新增湿地1.1万公顷。其中,北部张承生态涵养区以妫水河-官厅水库、翠湖-温榆河、潮白河为建设重点,南部城市副中心和京津保中心区过渡带,以房山长沟-琉璃河、大兴长子营、通州马驹桥-于家务恢复和建设大面积、集中连片生态湿地和湿地公园。

鸟类新纪录越来越多,是因为环境变好了吗?

中国青年观鸟联合会关翔宇说,“每年的11月上旬开始,就会有天鹅经停,京郊的延庆、密云、怀柔都湿地都有记录看到它们,甚至颐和园、圆明园这些拥有辽阔水域面积的公园,有时也会有天鹅经停,如果你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几十甚至于百只的集群。”

北京城,东有燕山,西有灵山、百草畔,南有十渡,北有康西草原、密云水库,兼具了高山、草原、湿地等多种生境,无疑是鸟类的宜居之所。

目前世界上共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北京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之上,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460种鸟类,至今为止,北京地区记录到的鸟种约有500种,近年来,每年少则增加3个新纪录,多则增加10余个,许多罕见鸟类再次出现。

2016年1月9日,北京大学的邢超、北京林业大学的黄木娇在北京密云水库观鸟时记录到栗斑腹鹀雄鸟1只。栗斑腹鹀在北京的上一笔记录还是1941年的春天,距今已近76年。

上世纪60年代,栗斑腹鹀曾是我国地方性较常见鸟类,却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间,数量锐减,濒临灭绝。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栗斑腹鹀在世界上目前仅见于我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并且种群总数可能不足1000只。“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珍惜的鸟类之一,比我们熟知的大熊猫还要稀少。”

在关翔宇的笔记本里收藏着一篇篇观鸟日志,他在同年1月11日写到:

我和朋友前往寻找栗斑腹鹀,几个小时的搜寻中,我们找到了至少7只。其中成年雄鸟2只,雌鸟和幼鸟约有5只。英国著名观鸟人士Terry Townshend先生在此处拍摄到几张难得的照片。

除了消失了75年的栗斑腹鹀,贺兰山红尾鸲、粉红腹岭雀等鸟种在北京也消失了几十年,然而近年冬季在东灵山地区有不少目击记录。

“北京还出现过火烈鸟,你可相信?”中国青年观鸟联合会关翔宇回忆道,2015年12月7日,在北京的顺义温榆河地区,有鸟友记录到大红鹳1只,在当时引起了不少鸟友前往观看,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它又曾在大兴南海子麋鹿苑现身。当然,那只大红鹳究竟是野生的迷鸟,还是从动物园或者其他饲养地外逃的逃逸鸟,还无法确定。

“可以确定的是环境变好了,观测技术和水平越来越高,爱鸟人士救助越来越专业,这些因素都是京城鸟类创新纪录的原因。”

爱鸟人士在行动

来自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史洋介绍到,鸟类监测与救护是他们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动物受伤救护或者疾病预防是保护链中的最后一环,此前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史洋介绍说,86个野生动物监测站点日日监测,包括保护区,城市公园和动物园等养殖场所,基本覆盖了北京地区主要野生动物栖息地。

“说到保护,如果栖息地受到保护,它们的生活才会更好”。史洋和同事所做的工作是广义的救护,比如在城区公园增加植被,或干脆创造环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还北京雨燕一个家”。

近年来北京城区的燕子有所减少,究其原因,其一是北京的屋檐少了,其二则是城区内钢筋水泥替代了燕子啄泥的土壤。

史洋说,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在一些北京的胡同放了很多的盒子,盒子里堆放湿泥,他们惊喜地发现燕子会到盒子里取泥来筑窝。基于此他们正在调研,在北城区或需要的地方提供一些巢材,如泥、丝绵、芦苇等,还北京雨燕一个家。

深层次的救护不止步于此,救护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救护中心会刨根问底开展研究。

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北京的西部和北部山区,据说全球不到两千只。救护中心近几年大概救护了十几只,很多来自于十渡地区。后来他们对全北京的黑鹳进行了一系列摸底调查,发现十渡地区的种群数量最大,于是联合房山区政府,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申请,把房山区设立为中国黑鹳之乡,对黑鹳开始有针对性的广义救护。

“救护是事后机制,我们需要的是将救护工作前移,让更多人加入我们。”史洋告诉记者,近些年来随着了解鸟儿、爱护鸟儿的倡议越来越多,人们保护鸟儿的生态意识有所加强,但大部分只停留在口头上,具体为什么保护,怎么保护还不是很了解。

大家对大熊猫、金丝猴并不陌生,但是对北京常见的鸟类,除了乌鸦、喜鹊、麻雀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北京有很多很漂亮的鸟。科普可以打开爱护动物的大门,相信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为鸟儿带来更好的生活。

“瑟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来到城郊湿地,剥开层层迷雾,耳畔响起成片的鸟叫声。不管是秋季南下的候鸟还是筑巢搭窝的留鸟,在高楼林立的城郊泽水草而居,选森林入住,衔枝觅食,飞翔而过,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为城市添魅力的同时,也是咱首都人民秋日的景观“福利”,您觉得呢?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