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顺义峪子沟今昔:实现了三潭六洞十八景传说(图)
2020-06-01 网友投稿

●徐希敏

那天,茶棚村党支部书记李艳秋女士告诉我,峪子沟大变样了,您还不过来看看!提起峪子沟,我还真有话要说,不免思绪万千。在顺义区木林镇境内东北和密云区交界之处,有条南北狭长六公里的沟壑,当地人称峪子沟,属茶棚村管辖,离京城60公里,是燕山山脉支系黍谷山南麓脚下的南北走向的峡谷。我第一次知道这地的时候,还是我少年时代。我清楚记得,那是1956年的春天,我就读的木林中小,曾组织一次春季旅游,那时,茶棚村还由密云县管辖,直到1958年,修建唐指山水库后才划归顺义。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清晨,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步行10多里地, 去峪子沟旅游。虽然峪子沟离我们居住地不太远, 但也从来没有光顾过, 今天终于可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原来身边这儿还有这么美的地方。一进山谷, 就感到心旷神怡。谷里树木成林, 枝桠间传来了鸟鸣,各种不知名的山花竞相开放,鲜艳的二月兰展开了灿烂的笑容。这里有不少股清泉, 汇成一道清澈的小溪从山岩中流淌出来,这条小溪通过人工修得的管道流向村里。经那村当时在任的党支部书记殷万富介绍,解放前,村里无井,都靠人背畜驮,到沟子沟运水。直到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修了管道小渠,才把水才引进村里。

在离沟口三四里地处,山路堤下,有块巨石,犹如蛤蟆,形象逼真,人称蛤蟆石。听一位随队导游的老者说,相传唐朝年间,大将薛仁贵追赶葛苏文时,他的座骑渴了,进了峪子沟让马饮水,可总有一只大蛤蟆在马头前面一边往前蹦哒,一边抢水喝,把水喝干。薛仁贵见此大怒,抡起马鞭朝蛤蟆抽去,打断了蛤蟆一条腿。蛤蟆趴在那动弹不得,后来成了一块大石头。我们只见这蛤蟆石前后,河床干涸,它张着嘴,瞪着眼,在沟里孤零零地蜷曲着。

听那导游老者说,别看这普通的山沟沟里,有很多景点,不少典故。传颂着很多离奇的故事和传说,彰显着典型的唐代文化。我们急于去看下一个景点,就沿着山体东侧的坎坷不平山路,又往前赶,来到了一个叫尚庙的地方,这个尚庙,就是一座小庙,其实就是过去百姓求雨的龙王庙,庙里还有几个泥胎佛像。这座小庙,四面围墙,只有一门能进,但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却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水池上方的壁上,标着清晰的字体《慧灵潭》,这潭水清澈见底,据说,如果往池里洒些带颜色的涂料,在二三十里外的箭杆河都能够看到。可惜,这庙和潭后来被拆毁了。而在这小庙上方,有片稻田,结出的稻谷碾成米,洁白透明如玉,做出的米饭香味可口。在庙前庙后,有几小片平坦土地,土质松软,水源丰富,在这里种植烟草,叶子还在青绿时,摘下卷上就抽不灭,烟味柔和并灰白火亮。结出的黄瓜,用手折断后再对上,一夜之间还能粘上接着长。让人最难忘的那片杏树林,那一棵棵杏树,果实核小肉厚,味道甜酸甜酸的。它曾伴随着村里百姓度过艰苦岁月。摘取杏叶,用开水焯了,做成馅窝头,也是一顿美餐。

一晃多年,如今顺义区启动了舞彩浅山的开发,打造大孙各庄、张镇、龙湾屯、木林、北石槽各有风骚的五座旅游小镇。而木林是龙头,就在茶棚村西面,有座中型的唐指山水库,顺义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把木林打造成一个“大唐风韵·山水小镇”,建一个高端的旅游小镇。日前,已完成了从唐指山到峪子沟一侧山脉的一期登山步道开发,并和龙湾屯镇连接起来,全长125公里,全部贯通,成为北京市最长、全国最好的健身登山步道。

架不住艳秋的诱惑,我当机立断说:“我必竟七旬有许,已力不从心,心脏又放了4个支架,你无论如何给我准备一辆车,我明天就去,但徒步恐怕真不行了。”

“好吧,现在村村都有巡逻车,俺村也有,反正每天也要到山里去巡查,您就不免搭他们车前去好了。”我还就借着人家巡逻的光,前去峪子沟兜了一圈。这些年没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如今的峪子沟,和以前相比,简直成了两个世界:当你漫步峪子沟水库坝上时,不免使你心旷神怡,往日干枯的景象已化为乌有,一池静水,波光粼粼 ,两旁的山麓,郁郁葱葱。一条四五米宽的柏油马路,曲曲弯弯伸向山里。我随着巡逻车,来到了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点,大门外的墙垛上悬挂着“木林浅山文化服务中心”的木牌,往里张望,好气派的院落,包含着十几间房屋。当你置身院落之中,感到古朴、典雅,别有洞天。让你留连忘返。伴我来的,是刚刚卸任的村委会会计,过去的学生杜庆奎告诉我,这地方就是农中的旧址。啊,过去的土屋已荡然无存,不由得使我浮想联翩。那时,中学招生有限。有相当一部分高小文化程度的学生,被关在校外。为了使校外这些高小生也得到初中教育。在当时的教育方针指示下,号召农村建立半耕半读学校。我的老师车文焕主动请缨,在这里办了一所学校,茶棚农中应运而生。我初中时的老同学,已故蜂疗专家王孟林,有幸在这里任过教。就在他任教期间,他看到这山沟沟里,山花烂漫,青草萋萋,流水潺潺,是养蜂得天独厚的地方。于是,他领导学生学养蜂,办起了养蜂场。由于养蜂创收,免去了学生的学杂费,使学生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他们学养蜂,掌握了技能。农中毕业后,走向社会,确实起到了实际应用。最典型的是顺义区牛栏山镇蓝营村的张子元,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宅基地挺大,就有三间小土房,回乡后开始养蜂,也就一年多的光景,就发展了几十箱蜂群,也就二年,前后院盖起10间大瓦房,彻底脱贫致富。今天,这里有了一所文化服务中心,似乎感到不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吗!

出了院落,向南眺望,一条小河,潺潺流过。之字形的甬路,用材各异,曲径通幽,一座座小桥,像一道道彩虹,横架在小河之上。一片片小屋,星星点点,缀落在沟底和沟沿之中。当你伫立沟底之上 ,仰望山峦,之字形的健身步道,曲曲弯弯,淹没在群山俊岭深处。回来的路上,碰见正在执勤的、也是我当年的学生张凤桐,他也六旬开外,深情地对我说:“我们茶棚人,都没想到会有今天。”看得出,他脸上,堆满着喜悦和骄傲。目前,仍有部分地域没有开发,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久的将来,那三潭六洞十八景传说的实现,一定是人们旅游消闲的好去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