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河川,位于京郊怀柔区北部深山,是北京市有名的“满乡”。
史料记载,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以彭姓为主的满族人口奉旨,由沈阳城外迁居至燕山深处汤河川,和当地人民融合在一起,人口很快发展起来,并沿汤河川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喇叭沟门、长哨营、汤河口三镇乡。其中,喇叭沟门和长哨营,是北京市仅有的两个整建制满族乡。
汤河川满族文化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间风俗,拥有二魁摔跤、蹴球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北京地区著名的满族集居区。
满人农猎之地
从怀柔城区一路往北沿怀丰路,出河防口,行程一百多华里,这里是一片山间的开阔地。汤河在这里蜿蜒流过。沿汤河向北走,依次来到汤河口镇、长哨营满族乡和喇叭沟门满族乡。这一镇两乡,历史上统称为“汤河川”。
自古以来,汤河川是东萌、匈奴、华夏三个系族活动的三角地带。历史上,它既是北方各游牧民族成长壮大的摇篮,又是华夏诸族与北方各游牧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活跃地域。近年来,在汤河川接连发现古人类文化活动遗迹,先后出土石核、石镰、石斧等古代生产劳动工具。有关少数民族在此活动的记载,可追溯到汉高祖元年。皇太极称帝后,曾亲临长城各主要慕口进行巡察,汤河川是古北口至居庸关一线富饶平坦之地,传说皇太极曾在此驻跸。
这里的满族人绝大多数为姓彭,满族老姓(哈喇)为董鄂,属镶黄旗。村里其他的满族姓氏还有缪、孟、佟等几个大姓。谱书记载,原驻在沈阳城外,始祖彭连1644年随其族兄彭春(康熙年间调任满洲正红旗都统)进关。彭春的曾祖父是努尔哈赤五大臣之一额驸何和里之后代。何和里甲祖父名彻巴颜、父亲勒吉、兄屯珠鲁巴颜,世为董鄂部长工,彭连进关后,最早驻在北京安定门内镶黄旗防地。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廷命尼堪守古北口,石汉守喜峰口,同时派出一支人马驻在居庸关和古北口之间历代农牧屯兵之地的汤河川。彭连长子彭继贵随军前往,携带家眷到达喇叭沟门,为鹰手旗人,属内务府镶黄旗都虞司衙门所管辖。清代的都虞司衙署设在西华门路北,是管理内务府武职官员、兵丁和渔猎采捕等事的机构。
据当地老人讲,当时喇叭沟门为鹰手营,每年向宫中送猎物;长哨营为杨木营负责看林场,每年向京城送制造扎枪用的杨木杆;汤河口为胭脂营,专门负责开垦农田,为宫中妃嫔提供胭脂费用。三个营中有两名彭姓千总,每营各设10名鹰手,其余均为无职无役的闲散人(苏拉),农猎自给。
按清朝定制,外委千总一般为正八品,最高为从六品,因彭姓千总是其他各姓千总之首,所以官居七品,由本家族人中推举有威望的人担任。每位千总年领米48斛,银24两;每名鹰手年领米24斛,银20两。每年两位千总除管理营中行政事务外,还要到密云行宫充差或到归化城充差。平日,两位干总要按月轮流到宫中交活野鸡,每年立夏时交野鸡蛋,夏至交野鸡崽,交野味的地点在故宫景运门之东的奉先殿。
汤河川地广人稀,山环水抱,物产十分丰富。这里山场广阔,树木丛杂,野鸡、狡兔、狍子、麋鹿很多,既是田园肥的米粮川,又是可以棒打獐子瓢舀鱼的鱼猎场。这里盛产红果、杏仁、木耳、黄花,还是柴胡、黄芹、半夏等几十种中药材的百草之地。彭姓满族人在这里用皇帝恩赏的房产、地亩、山场等很快发展了起来,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
满俗遗产众多
历史上,汤河川既是北京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进攻的屏障,又是北方各少数民族未进入中原这个历史大舞台之前的化妆室和休息厅。古往今来,多个民族都曾在这里活动,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存。
彭氏宗谱记载,彭姓原系满洲董鄂氏,进关后因同宗族人彭春在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中“著为头等第一军功”,所以在康熙年间修宗谱时,以彭为姓,按字排辈,以别长幼。
1932年,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的“执政”,喇叭沟门最后一位千总彭明祥这一年死去,以后再没有推举千总,这里成了“满洲国”属地。日本投降后,仍属热河省滦平县。1947年至1951年属四海县,1952年7月开始属河北省怀柔县,1957年在汤河川建立了东黄梁、长哨营、七道河、喇叭沟门、转山子五个满族乡,1958年“大跃进”中组织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时,民族乡被撤销,1985年恢复了喇叭沟门和七道河满族乡。
1997年,喇叭沟门原始森林风景开放,一块刻有“壹善”的摩崖石刻被发现。“壹善”二字每字约80厘米宽、60厘米高,刻石一块9米高的石崖上。“壹善”二字出自佛教涅架经文“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取一善破百恶之典。据孙栅子的满族乡民讲,传说此二字出自镶黄旗八王之手,因为“善”字是由“八王廿口”四个字组成,而镶黄旗中称过八王而又有20个子女以上的人只有皇太极一人,因此在旅游解说时,称此字为小汗王皇太极所写。
此后,又在另一块山崖上发现了“三星照户”,出自道家福、禄、寿三星照千家万户之吉祥语,由于字体清秀,认为是庄妃所为。据传说,原还有“二箸同心”,出自儒家,表示兄弟二人如同一双筷子那样亲密合作,认为是多尔衮所留,可惜因多尔衮死后被夺爵,此字也早无下落。
满建彭家大院
彭家大院位于长哨营满族乡二道河村,是该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满族古代建筑,相传为嘉庆年间由彭氏后人彭勇所建。
大院依山而建,为中轴对称的三进院格局。头进门是大牌楼,门口朝东,门两边各有一石狮,牌楼内有一个大影壁墙,其两边各有两间杂物房。二进门是一个大门楼,门内东西各有房3间,分别是厨房、粮仓、马棚和碾房。三进门在最里层,有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及东西两个跨院。正房后有一个两亩多地的花园,花园西北角有一口水井及一座用来祭祀的假山,后花园内有杏树、桃树、梧桐树等各类树木。因彭家大院大影壁墙上题有“祥和堂”三字,当地人又称其为“祥和堂”。
大院正房的墙根由大小相似的14块条石围成,最大的条石有3.4米长;正面的外墙下部以青砖为主,青砖的堆砌讲究磨砖接缝,整齐匀称,上部为制作精美的木格窗户,窗户两侧基本由松木构成,木头上红、绿颜色的漆依稀可辨;后面的外墙主要由石块堆砌、以白灰勾勒而成,结实而美观,当地人称这种墙为“虎皮墙”。整个正房从外观上看,虽然历经沧桑仍然宏伟大气而不失精美。
彭家大院鼎盛时期所拥有的土地达数十顷甚至上百顷,范围上至喇叭沟门帽山下至琉璃庙,可谓家资殷实,富甲一方。据传大院第五代传人彭光桂曾这样夸口说道:“关起门,顶上车,三年不出门,照样能吃喝。”
彭家大院现存的三进门楼,为砖石土木结构,屋顶为双脊,呈“M”型,相当别致,据说门楼的北面曾经被一块木板封住,是为“影壁”,人由影壁两侧出入。木板的上面有一块小型牌匾,正面刻有“国恩家庆”四个字,背面刻有“人寿年丰”四个字。
经过200多年的世事沧桑,如今彭家大院已失去昔日的风采,然而,漫步其中,雕梁画栋的房屋以及房檐上随风摇曳的野草,似乎都在述说着大院久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