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重生
河畔蒲柳享生活
老辈人有句俗话:“北京城是漂来的。”且不说当年那京杭大运河上从南漂来的稻米、丝绸、茶叶、水果如何丰富了京城百姓的生活,就是建设紫禁城的金砖、楠木也都是从大运河上运到京城的。沧桑变幻,斗转星移,唯有它贯穿南北,横亘古今,激荡着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智慧,见证了两岸发生的传奇,如一首传唱不息的民族史诗。如今的运河,古时繁忙的漕运场景虽已不再,但经过近几年的清淤、修缮及保护,每天晨昏不乏在运河畔、垂柳间或漫步或锻炼的京城百姓,让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再次融入日常生活,重新焕发生机。
■记者探访
地点1:郭守敬纪念馆
1988年重建现正闭馆修缮
运河的开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以来,几乎各个朝代都有开凿运河的事儿,但真正实现大运河的全程开通则是在元代基本形成的,发挥了中国东部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的功能和作用。
提及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则不得不说起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郭守敬。公元1292年,为连通京杭运河,实行全程水运,都水监郭守敬遂奉诏开挖通惠河,于翌年秋竣工。
郭守敬纪念馆现就坐落在什刹海西海的一座小岛上,爬几节石级台阶,就能看到一座红色的古典院落,这便是郭守敬纪念馆。四面环水,闹中取静。纪念馆正门牌匾上刻着“汇通祠”三个字。据资料记载,汇通祠始建于元代,郭守敬曾在那里长期主持元朝的水利、水系的建设和设计工作。如今看到的汇通祠实际是1988年按照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的。
北京晨报记者走进纪念馆,几名工人正在对馆内建筑进行修缮。在院中的一个展馆内讲述着郭守敬生平的重要事迹,最北的一个展馆则通过图文的形式介绍着郭守敬参与过的各个水利工程。
展馆中的一个闸坝模型介绍里显示,大都治水中,郭守敬在通惠河上设置24座闸坝,用闸坝控制运河水量,确保了高落差下船只的顺利通航,实现了节水行舟,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创举。
通惠河、什刹海、京杭运河又有什么关系呢?大运河之所以通到北京城,既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又是因为北京具备有利的条件——积水潭和什刹海。什刹海分为前海、后海、西海,西海又称积水潭。积水潭和什刹海既是通惠河的水源,元代还曾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北侧的总漕运码头。
目前,郭守敬纪念馆因内部正在进行房屋修缮和展陈改造,暂时闭馆,开放时间尚未确定。
地点2:通惠河
木桥变石头现身穿“盔甲”
元代的积水潭功能和价值之所以得到如此巨大的提升, 关键就是通惠河的开凿。从地铁八通线八里桥站东北角出来,步行几分钟就能在路的北侧寻找到永通桥,桥下便是历史悠久的通惠河。
和古时相比,如今的永通桥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宁静,宽敞的桥面偶有汽车、行人经过,也少有人再在此驻足或停留。
大概是出于保护的目的,永通桥两侧的石栏杆被穿上了铁质的“盔甲”,网格状的铁网将桥栏杆完全笼罩住,使得过往的人群很难和其亲近。透过铁网,一座座神态各异的石狮子已经泛黄,但却依稀能够看出它们当年的英姿。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永通桥就是通惠河通州段的西起点。于是,现在在永通桥头能看到两块石碑,其中一块写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永通桥及石道碑”,另一块则写着“遗产区界桩”五个大字。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北京晨报记者曾跟随运河研究专家周良一同到永通桥探访。他曾告诉记者,永通桥是京杭大运河北端张家湾和通州进北京城的必经之路。此桥在明代以前是木板桥,后因河水湍急,常将这里原建的木桥冲毁,外加进京的车络绎不绝,木板桥经常坏,耽误运输。于是,在正统十一年,皇帝就下令将木板桥改建为石桥,桥栏杆为汉白玉材质。同时,修建后的永通桥为三孔高拱桥,中间桥孔孔高8.7米,宽6.8米,两侧桥孔不能通船,只用于排水。
据资料记载,当年,夜晚站在桥上俯瞰,三孔桥洞中各映着一轮明月,景色甚佳,为此,此景便也成为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
地点3:通运桥
老客运码头今日换新颜
除了积水潭,京杭大运河的另一个重要漕运码头就位于现在的通州区张家湾镇。当年辽国的粮船就是由北运河与萧太后运粮河交叉点的码头进入运粮河,然后转运至辽南京城。附近一座名为通运桥的石桥因临近漕运码头而成为当时达官显贵、商贾行旅进出北京的必经之路,也是著名的张家湾客运码头遗址。
沿着通州区内的张采路一直走,过了太玉园小区路东便有一条小小的碎石路。碎石路的两侧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地,碎石路的尽头就是通运桥和张家湾镇城墙遗址。
北京晨报记者看到,绿草间,城墙和通运桥的出入口建起了金色的围栏,围栏上镶嵌着城墙及通运桥的简介。印有“保护文物古迹 留住古镇历史 传承古镇文化”的大幅宣传海报格外醒目。一旁,两三名施工人员正继续对通运桥附近的地面进行着绿化作业。不远处的凉亭里,几位附近的居民正在此摇着蒲扇纳凉、闲谈,借着水面儿,难得有一片凉风。联想起古时这里的繁忙的运输场景,不禁让人有种游历岁月之感。
记者走近通运桥,古朴、沧桑、洁净的桥面用一块块大石拼砌而成,上面清晰可见的车辙书写出古时这里运输的繁忙;数十尊历经岁月洗礼的石狮子屹立在石栏杆上。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北京晨报记者也曾到此探访。彼时,损毁的桥栏杆、歪斜的石碑以及动物在桥面上留下的粪便曾让随行的文物专家一度痛心哀叹。然而,时隔三年,记者的这次故地重游,通运桥在文物保护上的变化着实令人欣慰、欣喜。
据现场简介显示,通运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大运河北路要津张家湾城南门外码头,因横跨辽萧太后运粮河上,俗称“萧太后桥”。石桥为三孔联拱式,中券较高,内嵌碑记一块。石桥栏板内外浮雕莲叶形宝瓶图案,别致罕见。
此外,北京晨报记者留意到,在桥东西两侧均建有为乘客登岸所设的石质平台。据记载,早年间,南来的客船都停泊在张家湾城西南角外萧太后河的宽阔处,然后在此等待登岸。《红楼梦》中林黛玉进入贾府的原型,据说正是在此下船。张家湾萧太后河附近的曹家坟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茔,曹雪芹本人去世后即葬于此。
新闻链接
前世今生看运河
隋唐时期永济渠的开凿开启了由水道运粮至北京的历史。
金代开凿了以北京为漕运中心的人工运河。
元代,郭守敬实施通惠河水源工程和航道工程,使北京地区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运河进入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
明、清两代基本沿用了元代的运河线路,到清末随着现代铁路兴起,漕运终止。
2013年5月3日,大运河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运河(北京段)共包括高粱闸、什刹海、玉河故道(含澄清上闸、澄清中闸)、白浮泉遗址、广源闸、平津闸、永通桥及石道碑、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南新仓、通惠河通州段等10处点、段。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本市两个遗产区段——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北关闸,长约5公里)和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包含玉河故道、澄清上闸、澄清中闸、什刹海等)。赵福生建议,在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上,必须要多区联动,丰富运河文化带的内容,让市民对养育了北京城数百年的这个世界文明的水利工程有更多的了解。
记者手记
擦亮运河文化金色符号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大运河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将南方的粮食等资源不断输入京城。这条人工开凿的水路见证了北京的辉煌,沿途留下很多重要的历史遗迹。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社会各界对运河遗产的保护更加关注。借着这样的机会,应该继续加大保护和修缮力度,让运河沿途文化遗迹再现新的生机,争取让更多的遗产点位扩充进世界遗产范围。
随着时代的变迁,漕运的衰退,大运河的交通功能已经逐渐消失,但大运河曾经带给北京的辉煌不应被忘记。我们要把北京各区的运河遗迹串联起来,打造运河文化带,擦亮这个首都文化的金色符号。让运河文化带成为一条连接首都北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历史文脉,向世界展示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运河保护
水城共融现盛景
“北京作为大运河的北端点和漕运终点,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理应拿出运河文化的品牌。”在采访中,不止一位专家向北京晨报表示了此类观点,不过如何整体协同合作,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的确是摆在当前的一道难题。与数年前大运河申遗时相比,“结合副中心建设,恢复水穿街巷、水城共融的盛景”成为大运河面临的最新“生机”。
专家观点
多区联合推动大运河保护
中国大运河申遗专家组成员赵福生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很多市民一提起大运河,首先想到的就是通州区的大运河。其实除了通州以外,还有很多区也都与大运河有着密切联系,比如东西城、朝阳、海淀、昌平、顺义和大兴等区。
赵福生说,除了通惠河,还有一些与大运河相关的河道,因为历史和自然环境变迁已经少有人知道。比如顺义的潮白河,当年是北运河的一条重要水源河。现在潮白河和北运河是不相交的两条河流,但是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两条河是有交汇点的,潮白河的水是要注入北运河的。顺义区苏庄村附近现在还有当年的水坝等设施遗址。因为洪水冲毁了旧日的水利设施,潮白河和北运河就成了今天这样两条不相汇的河流。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曾与大兴区产生联系。大兴区曾出土过几处沉船遗址,就是重要物证。但因永定河泥沙的淤积,大兴地区在隋唐时期的地面,已被埋在现在地面6米之下了,今天很难再看到隋唐大运河的遗址了。
赵福生建议,在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上,必须要多区联动,丰富运河文化带的内容,让市民对养育了北京城数百年的这个世界文明的水利工程有更多的了解。
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注重整体
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顾问张妙弟表示, “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要强调整体性,这也是建好运河文化带的工作需要。
首先是凝聚专业力量的需要。大运河是综合水科学、水利技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集成性工程。中国大运河的兴衰史,就是一部这些要素综合的历史,需要众多专业的力量。大运河又是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不断进行更新改造的动态性工程,“运道有迹可循,而通变则本乎时势”,尤其需要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把它讲清楚。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更要关怀民众的需求。
其次是整合各区行政资源的需要。多年来,各区各有工作亮点,有的还比较突出,比如通州。但是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的情况明显存在,需要有新的工作机制加以整合。
第三就是创建北京市运河文化品牌的需要。北京作为大运河的北端点和漕运终点,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理应拿出运河文化的品牌。毫无疑问,这个品牌的建设应该是市的层级而不是区的层级,必须举全市之力甚至依靠国家的力量才能成就。这个品牌应该可以引领中国大运河文化建设,可以成为世界文化名城的金名片,可以成为世界文脉的标志。
权威声音
通州提出打造“一线四区”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通州区正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挖掘、全面梳理,力争对每一处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和展示,讲述更多能够传诵的运河故事。
通州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运河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除了运河本身,还有大量的历史遗址、出土文物,如码头、桥梁、闸坝、古城、粮仓、古墓、皇木、花板石等等。目前,正对大运河的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做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比如运河沿岸的历史遗存、地下的遗存,包括一些找不到的遗存,但有历史记载,也力争通过其他元素来进行展现。”
据介绍,目前,通州区登记的文物项目236处,下一步市、区相关部门将共同加大对重点文物的修缮力度。今年,通州区提出将统筹做好“一线四区”建设。其中一线就是大运河,四区是通州古城片区,包括张家湾古城片区、漷县古城片区、路县故城遗址片区。
通州区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州区还正在编制“三庙一塔”景区规划、路县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等重点地区规划,并通过规划建设运河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交流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加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
“大运河文化就是城市副中心的灵魂,必须把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居民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通州区文化委主任王立生表示。
结合副中心建设打造运河品牌
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编制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大运河遗产区界桩、大运河河道遗产说明牌等安装工作,大运河遗产管理、展示体系初步建立。
昌平区白浮泉、海淀区长河、西城区什刹海、东城区玉河北区、朝阳区通惠河、通州区北运河等均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了玉河故道、东便门庆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运河沿岸文化公园,使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状况和环境风貌得到明显改善,运河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改善、运河沿岸民生紧密结合。
在遗产类方面,重点要抓好白浮泉、万寿寺、延庆寺、积水潭、什刹海、通惠河、玉河古道及古闸、通州古城核心区、西海子公园、八里桥等重要文物保护和修缮,该腾退的腾退,该保护的保护,该完善的完善。
环境类方面,要加快大运河沿线景观提升和生态修复,抓好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的环境整治,打造滨水景观;严控沿线建设用地,加强城市设计,促进景观提升。
另外最主要的还要继续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工作,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汉代路县故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已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已启动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和遗址公园建设前期工作。开展了运河文化带重要文物修缮工作。
北京晨报记者 王歧丰 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