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新16景之东城:正阳观水
2020-06-04 网友投稿

图片提供:东城区委宣传部

“曲巷斜街信马,小桥流水谁家”,如今,在北京也能看到古人诗词中描述的江南水乡美景。1437年形成,到清末湮没的三里河水系,经过整修在前门重见天日,恢复了昔日美景。

关于三里河,明《河渠志》中曾有记载:“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明代时,三里河流域河道纵横,居民沿河而居,更有许多戏楼、会馆聚集于此,河道两岸自然形成了居民点。三里河自然而然成为了前门地区传统城市肌理、斜街、南北向胡同、东西向四合院的形成之源。直至200多年后,到了清末,新的泄洪通道形成,随着人口增加,三里河逐渐被填平,盖上了民居,三里河自此再不见踪影。

北京城几经变迁,三里河不再,大杂院林立,前门一带也成了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改造前这里又脏又乱,胡同窄小狭长,低矮的平房一间挨着一间,屋顶上长着草。”有老居民回忆。

为重现历史风貌,在搬迁腾退部分居民后,从去年8月起,东城区开始重修三里河。至今年4月,重修工程完工,三里河重见天日。

河道曲折蜿蜒,荷花池、碾子、石桥、水榭不时跃入眼帘。两岸古树焕发重重新绿,河岸两侧一片花团锦簇的美景。而在树荫的掩映下,脚下则是石板路和木栈道交错,古色古香的胡同和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依着水系的走向逐渐伸展开。

记者从东城区了解到,三里河水系项目保留了原先大杂院、四合院里的香椿、国槐、榆树、旱柳等老树,其中最老的香椿有上百年历史。还建设了三个蓄水池,收集雨水再利用。为保证水质,采用了生物活性炭滤层、生态浮岛曝气增氧等设计。新的河道延续了绵长的历史文脉。河道沿途还有文物古建筑26处,其中会馆有18处,比如江西新建会馆、江西丰城会馆等。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