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善
平谷,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南麓,华北平原北端。因东、南、北三面环山,中为平原谷地,故名平谷。境内群山耸峙,万里长城蜿蜒于东北部山间,泃河、洳河映带左右。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经考古调查,发现上堡子、罗汉石、刘家沟、马家坟、海子、洙水旧、马家屯、南山村小岭、望马台、甘营、夏各庄、安固旧石器出土地点12处。如马家坟旧石器出土地点,在金海湖镇马家坟村东,红石坎泉水河右岸二级阶地上。阶地高出河面约15米左右,在褐黄色砂质黏土层中获得石制品19件,另有7件采集于地表,分为石核、石片和石器3类。初步确定遗址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此出土地点写入《北京文物志》中,且认为“这是继北京周口店发现旧石器文化以来,在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发现。”
旧石器时代,一般认为是距今约250万年至约1万年,人类以打制石器为标志,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活动主要是采集与狩猎,且处于洞居或巢居。从这些出土地点和发现的石器可以看出,平谷地区早期人类活动主要在山前台地,河流两岸,距今大约为几万年乃至10万年间。近年,蓟县北部山区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4处,采集石制品千余件,且发现了杏花山朝阳洞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其年代不晚于距今10万年。平谷与蓟县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时间大致同期,地点为两地交界的盘山前后,一道泃河相通,极可能为人类同时活动,甚至相互有所关联。
最近,在峪口镇胡家营村西孟良洞沟口,村里开山扩修道路时,露出一道山缝,或是一狭窄而长的洞穴,里面发现少量灰烬,尤其发现一批动物骨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现场清理,并初步研究,认为这里所出产化石至少包括鬣狗、熊、马、犀牛、羚羊、驼、牛、鹿等门类,种类数量上相当丰富。化石年代范围为78.1万年前至12.6万年前,与周口店的时代较为接近,化石种类的组成也无较大出入。如加以进一步发掘和研究,这里很可能成为继周口店之后又一重要的中更新世化石地点。并且发现人类化石的可能性亦存在,如能发现人类化石,将是举世瞩目的重大发现。而这些动物,极可能与几万年乃至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共同栖息于这片土地上,甚至成为人类生存的猎物。
到了新石器时代,平谷地区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上宅文化,这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介于北方草原和中原两大地区原始文化中间地带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填补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2000年空白。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及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距今约五六千年至1万年,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而上宅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包括北埝头、上宅两处遗址,发现于1982年至1984年文物普查中。
北埝头遗址,在大兴庄镇北埝头村西500米处,坐落在洳河南岸一片高出河床7米的台地上。遗址南北长125米,东西宽50米,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经部分考古发掘,清理发掘出土各类陶器93件,其中完整的13件,各种石器73件;清理出居住遗址10座。后再次发掘,又发现了居住遗址及石器、陶器等。这些居住遗址直接挖在生土之上,属于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多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直径一般在2.5米至4米之间。在房址内壁底部,发现柱穴遗迹。居住地面经火烘烧,尤其在每个房址地面中部附近,有1个或2个埋在地下的深腹罐,罐口稍露出地面,罐内存有较多木炭渣和灰烬土,说明这是用来烧煮食物并保存火种的灶膛。从房址形式看,当时人们住在篱笆墙式半地穴房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特点。半地穴式居住当较为潮湿,尤其隆冬时节亦应极为寒冷,而此深腹罐带有炭火,则可烘干且烘热地表,便于日常居住。从这个意义上,或为北方火炕的前身。这里的先民选择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的黄土台地上建造房屋,已经形成了定居的聚落点,呈现出一种氏族部落的生活情状。
上宅遗址,在金海湖镇上宅村西北一块台地上,台地南为泃河故道,台地北面山峦叠起,属燕山余脉。这是一处与北埝头遗址同期,而埋藏更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台地西端为砖厂,因取土烧砖及民房建筑,台地已蚕食大部,仅存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80米,台地高4至5米,断壁上明显可见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3米多。经试掘,在近40平方米内,出土石器、陶器500余件。后正式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较好的约700平方米,分布在台地一道天然灰沟内。这道灰沟内埋藏非常丰富,由于长期侵蚀和人为破坏,只剩下灰沟尾端。其年代距今约六七千年之间,上限可达八千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期较早阶段,比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等早期新石器文化略晚。
北埝头遗址和上宅遗址与东北地区的早期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应当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早于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这两处遗址,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所出土的器物具有鲜明特征,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艺术品三类。
生产工具,多数为石质,主要是打制、琢制、磨制、压削的大型石器和一些细石器,共2000余件。有石斧、石凿、石锛、盘状磨石、石磨盘、石磨棒及单面起脊斧状器、砧石和石球。上宅遗址大型石器以盘状磨石和单面起脊的斧状器最具代表性,且数量很多。北埝头遗址中数量众多的盘状磨石和两端呈半圆形或方形的平底板状磨盘具有一定的特色。这表明,两处聚落遗址的经济是以原始农业为基础,还包含狩猎、采集等多种生产形式。细石器中以柳叶形石器最为典型,在上宅遗址还发现一种复合刃器,可见当时上宅先民的聪明才智与制造石器的精湛技艺。
生活用具,都是陶器,以手工制作,采用分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制成,陶色以红褐为主,陶质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类。主要有深腹罐、钵、碗、杯、勺、器盖等,器形和纹饰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陶器外表,大部分饰以抹压条纹、划纹、压印之字纹、篦点纹等。其中圈足器和深腹罐是上宅遗址陶器的代表器形,制陶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艺术品,有空心陶球、陶海马形饰、陶羊头、陶熊头形饰、陶塑猪头等,还有石质耳珰形器、小石鱼、小石羊、小石龟和小石猴形饰件。如陶塑猪头,造形瘦长,双耳后背,拱嘴前伸,两侧一对獠牙,形象生动。这些艺术品,把我国雕塑史提前了1000年。有些艺术品,如陶塑猪头,在艺术价值之外,是否还具有一种原始祭祀的功用,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两处遗址中都出土了一种鸟首形陶器,或为祭祀的器物,表明平谷先民有了“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而这种图腾当是一种鸟。
这两处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动物、植物标本,对于研究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先民的生活习俗、社会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聚落的形成等提供了宝贵资料。以史前文化的古环境为背景的环境考古学,就从这里起步,扩展到全国,使平谷成为我国环境考古的策源地。
北埝头、上宅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故命名为上宅文化。正如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所言:“京东平谷县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研究,大有可能与京西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研究,后先相继,东西辉映,从而为既是全国政治中心,又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悠久而又连续发展的历史普增光彩。”
1989年9月,在金海湖畔建成上宅文化陈列馆,这是我国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博物馆,每年接待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游人考察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