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韩熙载夜宴图》以来的中国历代书画佳作欣赏
2020-06-09 网友投稿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的传世名画,描绘了古代文人墨客在家中夜宴宾客的情景,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从这幅画开始,了解古代各时期书画佳作。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韩熙载夜宴图》卷是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幺舞”,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床上休息,韩正在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全卷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各个情节,每段以屏风隔扇加以分隔,又巧妙地相互联结,场景显得统一完整。

王献之《中秋帖》卷

《中秋帖》相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董源《潇湘图》卷

《潇湘图》卷是五代·南唐董源作,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东坡博古图》扇页

《东坡博古图》扇页,清,萧晨绘,纸本,设色,纵18厘米,横51.6厘米。

扇页有自题:“东坡博古图,前人有其本,考之书史未见其说,岂好事者为之耶?是箑成于辛亥,时余年已称古稀有四矣,强弩之末,犹有可观,然弄粉涂朱,亦可愧也。兰陵萧晨并题。”钤一印不辨。这里的“辛亥”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萧晨时年74岁。

图绘宋代文豪苏东坡与友人聚会鉴赏古物的情景。构图简约,以案头所置青铜、瓷器等古物,渲染出品古的氛围;以人物间相互顾盼的神态,点明鉴古的主题。此图虽是萧晨晚年之作,但是人物、器物等均刻画得一丝不苟,其精细的用笔,淡雅的设色,生动地表现出苏轼等人儒雅的风范和潜心品古的神态。

《祥龙石图》卷

《祥龙石图》卷,北宋徽宗赵佶绘,绢本,设色。纵53.9厘米,横127.8厘米。

卷首画有一块立状太湖石,石顶端生有异草几株。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其形貌占据了奇石必备的五个审美条件:瘦、漏、皱、透、丑。细看石上,有楷书“祥龙”二字。宋徽宗将此类奇石异草的出现,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赞之“挺然为瑞”,竭尽全力绘之。该卷构图极简,用色颇精,格调雅致,具有典型的北宋院体绘画的艺术风格。画家以墨笔层层渲染出太湖石的坑眼,结构分明,笔墨细腻入微,极其工整精雅,极可能是写生之作。该卷钤有元内府“天历之宝”等印玺,拖尾有清代陈仁涛、吴荣光的题跋,《辛丑消夏记》著录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