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连良
旧京竹枝词有曰:“燕京推车卖切糕,白黄枣豆有低高。凉宜夏日冬宜热,一块一咕一奏刀。”对很多老北京来说,美味可口的切糕,至今仍印象深刻。
刚刚过去的冬天,北京又失去了一位制作美味切糕的匠人高手。去年11月,87岁的北京名小吃“年糕钱”第三代传人钱德才先生逝世。我家与钱家世代为邻,论起来我管怹叫三哥。
上世纪八十年代,钱德才在本市开起了第一个个体小吃摊。钱德才做的黄白切糕、盆糕、豌豆黄、艾窝窝货真料精,干净漂亮。我每回路过必得买一块切糕,笑眯眯的三哥准会在多层夹馅枣比豆多的切糕上撒一把雪白的白糖,临完准是那句话:“吃好东西吧,您呐。”三哥生前是北京小吃协会会员,与“爆肚冯”“奶酪魏”等小吃名家一起撑起了后海九门小吃城,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田纪云曾给他题词“年糕世家”。
食客说钱家的东西做得细、做得好,吃过了还想吃,背后的原因是钱家不断给自己加码,比如糗豆馅的豆子完全采用手拣挑,一个沙子粒和土坷垃都没有,所以吃着才不牙碜。碾江米面用的是石碾子,人工碾出来的面保持原味。做豌豆黄只用口外的花豌豆,也是手拣不含糊。三哥信奉“人喊人低头不语,货叫人点手就来”。他说,干小吃挣的是辛苦钱,偷不得半点懒,不能把手艺耍丢了。
他家原本不叫“年糕钱”,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改的名。以前钱氏在牛街的“姓氏小说”里叫“棚钱”。清晚期时,钱启承售卖油酥火烧,其子女也多操此业。实际上,这是钱家的第二职业。钱启承及其子女最主要的手艺是搭棚。钱氏搭棚的手艺也是历代相传,工闲时辅以卖小吃。
钱启承的三子钱宝文,后来专门卖切糕。他推一辆独轮车,车上的长方案板上放置着五彩缤纷的切糕,罩上玻璃罩子沿街叫卖,到冬天,车上还带一个小火炉加热。钱宝文是钱家做切糕第二代传人,他的三个儿子德兴、德亮和德才是第三代,哥仨皆为制作切糕的高手。
老钱家切糕老早就有了粉丝拥趸。那个时候天还没亮,钱宝文就起床开始做切糕,太阳出来时钱宝文已经推着小车在路上了,每天从牛街一直要走到石景山,沿街叫卖。由于货真料实分量足,生意还不错,沿途的老人孩子都爱吃他的切糕,时间长了主顾们每天都等着他的切糕车子来。
从老街坊上论,我管怹叫三伯。有一回爷儿俩聊天时三伯给我讲了个故事。早年间石景山模式口住着一位姓郭的私塾先生,有一天听他吆喝“江米切糕,小枣的切糕嘞”,犹如铜锤花脸的动静,便出了家门奔他而来,聊了会儿天还尝了一块他的切糕。打那起郭先生就天天没落过,每天都会买他的切糕吃。有一回,钱宝文患病歇了几天没出摊,可把这位郭先生抓挠坏了,愣是好几天罢了早餐。为此,郭先生还为钱宝文赋诗一首:“年年富裕向高攀,糕寄祝福情万千。钱记蒸笼松软细,红丝枣米馅香甜。”
随着时代的变迁,钱家切糕一度不出售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重新擎起钱家切糕大旗的是第三代传人中的老三钱德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电子管厂退休的钱德才,在自家院中置办了石磨,支起蒸锅制作各种切糕和小吃,在北京城率先恢复了个体小吃门店。
小店起初设在牛街马路东侧输入胡同西口处,他家的切糕,料精工细,严格按传统工艺制作,做出的小吃很快风靡南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了“年糕钱”这个字号。后来,北京小吃协会组织“爆肚冯”“年糕钱”“奶酪魏”等十二家老北京名小吃移师到了后海九门小吃城,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地道小吃,这也成为北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钱德才老人过世,“年糕钱”由其子钱振波继承衣钵。钱振波从小耳濡目染,不仅掌握了老北京小吃的制作秘诀,还创造出了新品“年糕钱系列小吃”。2011年,四代小吃世家北京“年糕钱”入选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钱氏第四代的钱振波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钱振波脑子好、有文化,不断琢磨,发掘、恢复老北京失传的小吃品种。我看到过他恢复的、原已失传的“黄米面火烧”和“煮尜尜”。煮尜尜是取中粗的玉米面,按5∶1比例兑上白面粉,搁盆里开水烫面,摔成方块切成薄片,再切成骰子样四方块,撒上薄面放盆里摇,煮熟后拌上韭菜花、芝麻酱趁热吃,那个香呀。
“年糕钱”从前店后厂的小铁棚子发展到古色古香的京城名店,历经了多个档口的迁徙,环境在改变,而钱氏秉承的老北京小吃精工细作的精神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