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仓古槐:已成地理标志
2020-06-10 网友投稿

刘宗永

槐树作为北京市的市树,在北京城乡处处可见,几百年的古槐也不算太稀罕,通州中仓小区西门处就有一棵,长在一处高高的平台上,四周围着铁栏杆。时有附近居民给大槐树披上红缎带,摆上供果,这不禁使人想起不少人家的家谱里提到的“自山西洪洞县喜鹊窝大槐树下迁来”。

先有粮仓后有城池

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升潞县置通州,名取“漕运通济”之意,这是通州得名之始,距今已869年了。明代嘉靖《通州志略》记载,“金于通州置丰备、通积、太仓三仓。元更置十三仓。”元代以前,通州没有建城的记载,相传以篱寨为城。可以说,明代之前,通州是先有粮仓后有城池。

明代通州有旧新二城。旧城是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副将孙兴祖所建。“城在潞河之西,甃以砖石,周围九里十三步,高四丈六尺。峻整严固,屹然为京东巨镇。”开四个城门,“东曰通运,西曰朝天,南曰迎熏,北曰凝翠。门各有楼。”正统年间,因西关厢置大运西、南二仓,“建新城以护之,亦甃以砖,高三丈二尺,周围八里,连接旧城。西面为门二:一曰南门,一曰西门。亦各有楼。”

明代通州粮仓共有四个,大运西仓、大运中仓,永乐年间建的大运东仓,天顺年间添建大运南仓。其中西仓最大,号称“大仓”(太仓)。中仓第二,东仓最小,中仓和东仓位于旧城内,西仓和南仓位于新城内。

通州自古就有种植槐树的记载。明嘉靖年间《通州志略·物产志·木类》载,通州有“松、柏、桧、榆、柳、槐、杨、桑、椿”。古人有诗歌咏漷县八景之泮宫古槐:“黉宫乔木几经年,常送风声入耳边。雨润新枝还密密,月明疏影自跹跹。浮云栖老南柯郡,馀泽沾穷泮水泉。忆昔栽培深有意,花黄催客上青天。”

古槐已成地理标志

初次到中仓的朋友问及路线,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车站路中段路东有棵大槐树,进来就是中仓小区。”这棵古槐成了最明显的地理标志。

古槐长在一处高高的平台上,四周围以铁栏杆,树身挂绿色小铁牌,只有树龄在100年到300年的古树才有资格佩戴这样的绿色“身份证”:古树(二级),豆科国槐,北京市统一号码:11011200024,住址:中仓小区西门外。

据2003年出版的《通县志》记载:通县境内古树,有国槐、楸树、银杏、侧柏、刺槐、毛白杨等114株,其中一级古树16株,二级古树37株。根据2007年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古树核定的相关资料,中仓共有古槐14株,其中一级古槐2株,二级古槐12株。

中仓两棵挂红牌的一级古槐树龄都在300年以上,其中一棵位于北京市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通州校区内。古槐所在地,明代建有武定庵。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记载,这里1913年前后形成街巷,巷子依庵而名,定名为“武定庵胡同”。胡同东西走向,西是水月院胡同,向东不通,为死胡同。著名红学家李希凡先生就“出生在武定庵,在此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并且接受了早期教育。根据李希凡先生介绍,李氏家族在此已经居住了二百余载。可见此胡同历史之悠久。”(杨家毅《中仓》)

武定庵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根据1990年的地图信息,此处盖起六层楼房小区时,武定庵胡同即消失,所幸古槐得以保留。

另一棵一级古槐位于上营村(已拆迁)滨河路江米店17号院内。这棵古槐据说是清代顺治年间的,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明清漕运兴盛时,南方各省随船而至的运夫多居住在此地,因运夫多有南方口音,所以曾名“蛮子营”。1946年前后更名为“上营”。上营村已经整体拆迁,现在此处高楼林立。这棵古槐默默地见证了这里从上营村到运河商务区的历史变迁。

嘉惠堂与中国广播之父

通州的古槐树大多是二木成林,成组分布。但位于中山街57号(路北)的二级古槐一株,东50米处却有四棵一般槐树,这五棵槐树东西排列成一行。车站路通州区住建委院内有两棵二级古槐,东西相距仅两三米。住建委北办公楼外有一棵一般槐树,这棵槐树与中仓小区西门处的古槐相距不远。根据光绪年间的地图与1992年的通州城区图对照,这几棵老槐树大概位于明清仓场署东北方向,正当刑钱府(刑部和户部的派出单位办公地)的位置。新华南路北京东方红旗厂家属小区2号楼东侧有一棵二级古槐,向东八九米,还有一棵同样粗壮、树龄相当的古槐,但没有统一编号。西向不远10号楼西侧有四棵一般槐树,自成一行。这组大槐树位于新城北街(今中山大街)南侧,明清西仓的北门外以东附近。

中仓小区内还有几组古槐。第一组是小区北门内9号楼东北侧的两棵二级古槐,东西相距约16米,成行并列。东边古槐东5米左右,西边古槐西5米左右各有一棵一般槐树,高大参天。这四棵大槐树两两一组,总体上成东西一行,仿佛四大天王巍然屹立,述说着中仓的历史。

第二组古槐分别在正对小区西门的26号楼中端北侧和26号楼东端南侧。根据古代地图与当代地图对照,此处大约相当于郡庙(通州城隍庙)的位置。第三组古槐位于29号楼南侧和33号楼东头北侧,二树南北相距约十米。这两棵古槐和周边楼座共同围成了一个中心花园。

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记载,这两棵古槐所在的区域旧为弥陀庵,在通州旧城西南角。弥陀庵巷,南北长约50米,呈“L”形。因该巷南端邻近弥陀庵(弥陀庵不在巷内)而得名。

据杨家毅著《中仓》记载,在弥陀庵胡同“有一座院落叫嘉惠堂,在这里曾诞生过一位大人物。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广播之父的刘瀚先生。他开中国广播事业之先河,是划分我国广播事业有与无界限的人。根据《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记载,刘瀚的祖上在乾隆年间就从山东招远来到此地。说明该胡同在清中期就已经是居民区了。1889年6月29日,刘瀚就出生在这里,他的童年在这里度过,早期教育也是在这里接受的。”

位于西顺城街南侧的古槐,原来属于张文妤家。张文妤是北京市第二针织厂一名退休工人,1991年拆除平房建设中仓小区楼房时,由张家变卖给国家,这棵树的财产权性质就由私人所有变为国家的公共财产了。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中仓的这些古槐,见证着中仓小区、中仓街道和通州区的发展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古槐会更加令人珍惜。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