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君子之交:京昆不分家 难忘《杜鹃山》
2020-06-11 网友投稿

▌徐淳

老照片将岁月的脚印存于片纸之上,薄轻而厚重,留给人无限揣想。照片上的人早已随风飘逝,前尘旧迹也日渐模糊,然而模糊似乎让老照片别具韵味,引人寻真,诱人探秘。这张家藏的梨园旧影引出一段似水如烟的往事……

房客姜圣人

照片中最年长者为姜妙香。他坐于前排右侧,双手扶于腿上,两臂微撑,颇有亮相之势,目温如水,神情儒雅。姜妙香乃京剧小生一代宗师,与梅兰芳合作四十六个春秋,珠联璧合。

新中国成立初,姜妙香从上海回到北京,住进了我家。我家在宣武门外永光东街3号,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这座宅院是曾祖父徐兰沅置办的。梅兰芳亲自出面请徐兰沅租几间房子给姜先生。一来,姜先生温柔敦厚,在梨园界有“圣人”之雅号;二来,姜、徐同为梅兰芳的艺术伙伴,再加上梅先生亲自出面,故而,徐兰沅就将前院五间北房和跨院两间西房租给了姜先生。从此,姜妙香一家就成了徐家的房客,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姜先生去世。

在徐家人的印象中,姜先生永远都是和蔼可亲的,脾气极好,见人就笑,说话细声慢气。姜先生爱读书写字,尤擅丹青,以画牡丹最为出名,他在前院种了不少花:牡丹、芍药、大丽花……有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姜先生站在我家垂花门前双手捧着一朵粉红色的大丽花,那朵花的花冠有吃炸酱面用的海碗一样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段时期,每天早上,姜先生都会拿着毛主席语录对着毛主席像声音洪亮地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虽说唱的是歌,但听起来感觉还是有京戏味儿。姜先生嗓子好,他那带着戏味儿的歌声响遍了全院,至今还在徐家人的记忆中久久回响……

姑妈徐佩玲考上北京戏校后总找不好小嗓的发声位置。祖父徐元珊便求姜先生帮忙指点。年近古稀的姜先生每周六就在跨院里认认真真地教十三岁的徐佩玲唱《白门楼》的那段原板“每日里在宫中逍遥饮酒”。

说来有意思,徐、姜两家人同住一宅之内,却从不互相串门,在院子里碰上了,彼此客客气气地打个招呼,从没有谁到谁家吃个饭、谁给谁家送点好吃的。偶尔,梅兰芳或梅夫人福芝芳来徐家,姜先生才会到里院堂屋坐一会儿,聊聊天。为何住得近,却走得远呢?或许是老话说的“街坊高打墙,亲戚远来香”,或许这就是徐、姜两家相处的智慧:清淡素雅,如水绵长。正所谓“交契虽深淡如水” 。

京昆不分家

照片中前排左侧坐者为周传瑛。他正襟危坐,双臂微拢,神情肃穆,谦恭沉稳。周传瑛是昆曲小生表演艺术家,对昆曲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年,周传瑛主演的昆曲《十五贯》,从江南水乡一直唱进了中南海。毛主席看了两遍后说: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当年的《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高度肯定了周传瑛这出戏的价值。

上世纪六十年代,姜妙香请晋京演出的周传瑛吃饭,在饭前留下了这张宝贵的合影。这不是一张简简单单的合影,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梨园名伶的艺德人品。照片中的周传瑛略显拘谨,为何?因为他不肯与姜先生平起平坐,他执意要求站在姜先生身后。他深知姜先生年长他20多岁,是他的前辈,此外,他对姜先生的艺术与为人十分敬佩。周传瑛不妄自尊大,他重长幼之序,懂礼数规矩。他认为无论从哪儿论他都不应该和姜先生平起平坐;可姜先生比周传瑛的态度更坚决,一定要与周传瑛并排而坐。为何?首先,姜先生对昆曲敬重。周传瑛是昆曲小生,也是昆曲的代表人物。其次,姜先生对周传瑛器重。周传瑛的表演既精彩又精致,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很有魅力,姜先生看在眼里,爱在心中。另外,姜先生对同行尊重。同行之间要搭台补台,取长补短。当年梅兰芳唱《贩马记》,想借俞振飞、周传瑛,梅先生事先跟姜先生商量,姜先生连连点头,并说出俞、周各自的长处,足见姜先生雅量高致。

照片里最年轻的是胡君兰。他立于后排左侧,双瞳剪水,神清骨俊,令人见之难忘。他是姜先生的弟子,而姜先生把他交托给周传瑛,让他跟随周传瑛学习昆曲,因此照片中他肃立于两位老师的身后。姜先生之所以让徒弟学习昆曲,是因为他深知学昆曲对京剧演员的重要。姜先生昆曲根底很深,自幼学京剧的同时兼学昆曲,这对他形成自己独特的唱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学者吴小如所说:“姜先生用昆曲的‘水磨腔’唱法把唱腔伸展开、复杂化,使行腔吐字有了吞吐转折、抑扬顿挫,从而让京剧小生唱腔发出悦耳旋律,有了难度和深度。”

梅兰芳也很重视学习昆曲,他跟随陈德霖、乔蕙兰、谢昆泉等老师学习了几十出昆曲,并经常登台演出。梅兰芳曾对儿子梅葆玖说:“你必须要学昆曲。”特意聘请昆曲名家朱传茗向梅葆玖传艺。昆曲应该说是京剧的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昆曲给京剧提供营养,京剧就很难达到今天的艺术高度。

后来,周传瑛不负姜先生重托,悉心培养弟子胡君兰。正所谓君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难忘《杜鹃山》

照片后排右立者便是祖父徐元珊。他双手隐于背后,雄姿英发,舒眉展眼,通身尽显武生气派。姜妙香请周传瑛吃饭,特意邀徐元珊作陪,有意介绍周、徐二人相识。姜先生跟周传瑛打背躬说:“那位是徐元珊,北京的,富连成‘元’字科的大武生。我特喜欢。”打背躬是戏班里的行话,就是说姜先生对周传瑛说这句话是不让徐元珊听到的。姜先生和徐元珊在梅兰芳剧团合作了十年,他太了解徐元珊的艺术水平了。姜先生和徐家共居一宅二十多年,更了解徐家的家风。姜先生真讲究,夸人不在当面。

周传瑛的儿子周世琮说,周传瑛以及昆曲界的前辈们提起“徐元珊”三个字时,永远都会竖起大拇指,还要发出“嗬!”的赞叹,并评价说:“规矩,扎实,大气,大武生!”这句简洁的评语意味深长。戏曲是讲究程式规范、需要积淀的艺术,不是胡乱造魔、一蹴而就的演绎。周传瑛对徐元珊的这句评价其实也体现了周先生自己的艺术追求。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