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强
虽然钢城早已东迁,但首钢永远是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集体记忆。
与天安门一线相连的厂东门
从17岁到26岁,我随父母在“十万平”居住了9年。“十万平”是首钢居民区,因建筑面积十万平方米而得名。小区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北侧,但那时对“长安街延长线”这一概念很陌生,只知道那段宽阔的马路叫石景山路。路两边的白杨树高大粗壮,遮天蔽日,盛夏时节绿荫匝地,过往的骑车人因此而得一片清凉。
小区南边有一个337路公交车站,站名叫“老古城”,向西下一站叫“厂东门”,首钢的东大门就在那里。厂东门坐落于长安街西延长线的西端,距天安门18公里,就地理位置而言,厂东门与天安门在一条直线上。作为厂区主干道的起始点,厂东门是进入首钢的必经之地,是一个标志性存在。从1919年建成的石景山炼厂,到后来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厂东门见证了首钢的百年沧桑。
抗战时期,石景山炼厂被日军占领,并更名为“石景山制铁所”。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将厂区周围2.5万亩土地圈入工厂,并用铁丝网与外界隔离。在圈地过程中,大量民房被拆毁,村庄被夷为平地,大批青壮年被押送到厂区充当苦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厂东门并无特别醒目的建筑,展翅欲飞的雄鹰和古色古香的门楼,是后来相继出现的。当年,那里连门卫也没有,骑车上下班的工人们和501路公交车进进出出,就像进出自己的家门一样。
巨大的长城壁画和7万平的月季花园
进入厂东门后,向西行走500多米,路北是首钢机械厂特重型车间,厂房外墙上有一幅长168米、高10.8米、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名“众志成城”,内容为东起老龙头,西至嘉峪关,绵延6000多公里的古老长城,画面上的戈壁、沙漠、驼队以及黄崖关、金山岭、司马台、嘉峪关、祁连山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栩栩如生。
据说那是中国最大的长城壁画。巨幅壁画由首钢设计院设计,来自首钢各单位的70多名业余画家共同创作完成,所有创作人员均为首钢人。“众志成城”是首钢花园式工厂建设的题中之意,彰显了这家大型钢铁企业的文化实力。2014年,由于长安街西延长线施工,特重型车间厂房被拆除,巨幅壁画遗憾地不复存在了。
提起花园式工厂建设,不能不说说首钢月季园。月季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北京的市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最大的月季花园在首钢,那是拆除污染严重的建筑构件厂后,在一片废墟上修建起来的。月季园位于厂东门内主干道南侧,东临陶楼,西望文馆,占地7万平方米,种植月季11万株、360多个品种。每年5月至11月花开时节,那里就成了爱花人和摄影人的天堂。1992年5月22日,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这座月季花园。从工厂中的花园到花园中的工厂,是首钢人梦寐以求的愿景。
文馆里面“大会餐”
月季园东边的陶楼和西边的文馆,都是首钢厂区足够气派的建筑。“陶楼”取自陶朱公传说。相传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辞官而去,经齐国西行至陶。定居陶地后,他经商致富,名扬天下,被后世称为陶朱公。这座用于会议接待和举办展览的三层仿古建筑之所以命名为“陶楼”,应该是意在激励首钢人像陶朱公范蠡那样,开阔视野,竭忠尽智,把企业做大做强。
文馆是首钢召开大型会议、举办文化活动和接待国内外宾客的地方,是一座集会议、餐饮、文艺演出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场馆。在承包制时期,每到年终,首钢都在这里举办庆功宴,工人们亲切地称为“大会餐”,厂矿领导与职工代表欢聚一堂,进退得失,艰辛与希望,尽在欢声笑语中。
文馆这个名字比陶楼雅致,用意也许是在厂区营造文化氛围。首钢文化人挺多,领导干部周末大讲堂就在文馆举办。
首钢厂区,我出入最为频繁的要数五一剧场。这座以劳动者的节日命名的影剧院,是首钢工人的文化殿堂。在那里观看过多少场电影和文艺演出,我已经记不清了,在五一剧场看电影当时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一大精神享受。
有一回,我与首钢动力厂的一位老工人闲聊,他不无自豪地说,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等京剧名家,都曾经在五一剧场演出过。看他满脸兴奋的样子,我也跟着兴奋,尽管这些京剧名家在五一剧场演出时,我还没有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