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北京,人们想到的往往都是充满皇家文化的故宫,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长城,简单古朴的胡同四合院,但一座城市,不仅仅只有建筑,而是人们的集体记忆和共同符号。这几本书带你更好的了解北京的历史、建筑、文化、教育、语言、饮食、人物、习俗。
《北京,北京》
作者:冯唐
《北京,北京》是冯唐的“北京三部曲”之三,情节风格与前两部一脉相承,由青春步入成熟,有感情、有故事、有权衡、有野心,有太多人从稚嫩到老练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一切。1994年,北京的一个夏夜,秋水说:“我要做个小说家,我欠老天十个长篇小说,长生不老的长篇小说。我要娶个心仪的姑娘,她喜欢我拉着她的手,听我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定了我要做的,我就是一个中年人了,我就是国家的栋梁了。”讲述在冯唐的认知中,人如何离开毛茸茸的状态,成为社会中坚。
《北京平淡故事》
作者:修源
《北京平淡故事》讲述了四个大学生,面对大学全新的生活,既懵懂青涩,又充满无限憧憬;既展现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又都面临着人生重要的选择。青春的日子让每一个人绽放光芒,也让每一个人长大成熟。
相信很多人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主人公江城,一个来自三线小城的普通青年,来到北京上大学。一如当初的我们,那些少年维特式的困惑、煎熬,那些一连串无解的问题、情感的纠结,那些不知对错却不得不做的一个个选择,都曾如此相似地出现在我们的青春里。
江城过年回家,父母的碎碎念;江城加入照顾老年人的社团,参加公益活动,陪老人聊天;为考雅思而艰难奋起,苦苦读书;最后毕业散场时强装乐观——很多片段如此真实地浮现在读者面前,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当然还有青春里的《栀子花》和她的浅浅微笑,经历过,才知道学会“分别”也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除了走心的青春情怀,《北京平淡故事》更多的是对过往岁月的一种逆向反思。
故事里的江城有一点丧,有一点颓,甚至是冷漠。他更愿意冷眼旁观,习惯用锐利的思考切开虚伪的社会,对现实难免会显得玩世不恭。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个城市的友好与蛮横都很极端,在很长一段短时间内,小城青年都尝试着与这个城市交流、沟通、适应,甚至妥协,以便达成某种默契,和谐相处。”
所有这一切都在青春期角力着、抗争着。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江城的挣扎。他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成人,他追求爱情,却无法体悟爱情的真正意义所在。他是一个梦想家,迫不及待地想要成熟,却不知道青春的未来在何方。也许读完本书,很多人会重新梳理、反思青春的意义。对于江城来说,青春是一个儿童与成人之间痛苦的过程,是儿童时代的消逝和对成人状态的适应。从这种意义上说,实际上青春对大多数人并不存在,它不是一个人生的时期,而是两种状态的过渡。在江城看来,成长意味着适应环境,或者更准确地说,青春是没能适应的过程。
《北京老规矩》
作者:刘一达 著,李滨声 绘图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规矩自然少不了。很多规矩已经随着时代的更迭而逐渐消失了,但有一些规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了规矩。现在大家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什么决定细节呢?其实就是规矩。
本书插图为李滨声先生所绘。李滨声是中国漫画“金猴奖”得主,被誉为“讽刺漫画”的开先河者。李滨声还是著名的北京民俗专家,他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不少老北京的民俗,比如守岁、踩岁、送财神等。他的画不但展现了老百姓的风俗,还有许多今天难得一见的老北京生活场景。李先生的插图与本书的文字内容相得益彰。
《北京伽蓝记》
伽蓝”是梵语佛寺的别名,俗称“寺庙”。但是,法师不用“寺庙”、“寺院”,而用“伽蓝”,这既是佛教文化的历史承接,又是对于这块净土的真诚礼赞。
兴替起落,帝都伽蓝所映现的最能起人观照。如何应对,有权有贵,结果如何,有起有落,有心人原可在此得有甚深的因缘观照。
这书不仅是北京寺院的内行导览,也不只是今人循古人迹的问道指南,帝都伽蓝的起落,在有心人眼中,永远是直示佛法的一大公案。
《四室同堂》
《四世同堂》是属于老舍先生的北平,字字句句全是老舍先生滚烫的心和深沉的爱。他爱北平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爱最懂礼貌最讲体面最爱和平的北平人,也爱懦弱的惶惑的忍辱偷生的北平人。不可不提的还有老舍先生写北平的散文,篇篇有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