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兴无
1911年4月6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但许多北京市民都把祭祖一事暂且搁置一边,争先恐后地赶到南苑校阅场,为的是能亲眼目睹一位中国飞行员的飞行表演。
他叫秦国镛,字子壮,1876年出生于湖北咸丰县,土家族,幼为文庠生,兼习武略,20世纪初被批准官费留学比利时、法国。先学陆军机械科,后转学飞行,成绩优秀,深受法国教官的好评。1911年春,他学成归国,携带一架50马力“高德隆”单座教练机回到北京,信心满满地表示要进行飞行表演。
秦国镛的飞行表演计划得到了清廷的高度重视,重新修整了从永定门通向南苑校阅场的道路,甚至上谕将清明节这天赐名“首次放飞航空日”,文武官员届时悉数到场观看。当时京沪两地有影响的媒体,不惜版面刊登有关秦国镛将在国内进行飞行表演的报道,介绍他在法国留学及带回教练机的详细情况,称他将圆中国人在祖国蓝天的“飞行梦”。
秦国镛的飞行表演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如果获得成功,他将是驾驶飞机翱翔祖国蓝天的第一位中国人。在此之前,虽然有人已在中国成功地做过飞行表演,但都是外国人。1904年,来自法国的两架小飞机在南苑校阅场进行飞行表演,这是近代飞行器首次在中国成功起降。1910年,俄国人科塞明斯基驾驶一架法制布莱利奥Ⅳ型单翼机,在天安门附近进行飞行表演获得成功。1911年1月,法国人环龙带一架法国法曼兄弟制造的桑麻式双翼飞机,在上海成功地进行过几场飞行表演,但他在告别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遇难。
国人盼望中国人也能够驾驶飞机飞上祖国的蓝天。留日“海归”李宝焌、刘佐成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但两次飞行表演都没能成功。一次是1910年10月,飞机尚未离地升空即宣告失败;另一次是1911年3月,飞机飞离地面只有丈把高,就失去平衡摇摇晃晃坠落,再次失败。
国人把又一次的希望寄托在秦国镛身上。1911年清明节这天,乍暖还寒。为了一睹秦国镛的飞行表演,很多百姓早早出发,从四面八方赶到南苑等候。南苑是清廷皇家狩猎场,清末建起了校阅场,增加了军队练兵、检阅的功能,成为军事重地。此时的南苑校阅场内布置得隆重、气派,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看台上座无虚席,有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以及驻华使节。场外看飞行表演的百姓更是人山人海。
飞行表演仪式由清廷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世续主持。在升国旗、奏国歌、行三跪九叩礼之后,世续宣布飞行表演开始。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骤然响起,秦国镛驾驶“高德隆”单座教练机腾空而起,直刺蓝天。顿时,南苑校阅场内外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成了欢腾的海洋,场内场外观众的目光紧紧盯着翱翔的飞机。
秦国镛驾机在南苑上空盘旋了三周后,减速下降,准备滑翔着陆。这时,飞机的轰鸣声突然消失,下降的飞机双翼倾斜,抖动得厉害,全场观众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大家都暗暗为秦国镛捏一把冷汗。就在转瞬之间,秦国镛驾机俯冲而下,稳稳地降落在校阅场内,缓缓地滑行进停机棚。场内外又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穿皮衣、戴皮帽和防风眼镜的秦国镛,从驾驶舱从容地跳下来,高高地举起双手频频向人群致意。伴随着雄壮欢快的军乐,他大步走到观演台前。观演台上的皇亲国戚、文武官员们不知如何欢迎这位英雄,倒是坐在外交使节席上的十多个年轻人一齐快步走下台去,将秦国镛抬了起来,高高地举过头顶,绕场一周,然后轻轻放下,同他热情握手、拥抱。两个怀抱鲜花的外国小姐,跑过去向秦国镛献花,祝贺他表演成功。
当天下午,北京的《顺天时报》为秦国镛飞行表演成功发行了“号外”。次日,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报纸也纷纷报道秦国镛在北京南苑飞行表演成功的消息,并配发了他身着飞行服的大幅照片,称赞他是“在祖国蓝天飞行的第一位杰出的中国飞行员”,颂扬他为“飞行能人”“铸造了中华魂”。秦国镛一时家喻户晓,举国瞩目。这一消息很快传到海外,不但华侨报纸纷纷报道,包括英、美、法、德、俄及东南亚地区的报纸,也都作为一条要闻报道。
秦国镛“圆了中国人蓝天飞行梦”,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被后来的北洋政府任命为陆军部少校参事。秦国镛决心用自己学到的航空飞行知识报效祖国。他向北洋政府提出“购置飞机,开办航空学校,训练飞行员,创建民国空军”的建议并得到采纳,使他有了用武之地,为中国航空事业创造了多个“第一”。
秦国镛创办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所航空学校,争取到北洋政府的支持,从法国购进“高德隆”教练机12架,在南苑创建了航空学校。秦国镛被任命为校长,任内招收了两期学员,共培养飞行员83名,这成为开创中国航空事业的骨干力量。南苑校阅场正式改建为飞机场,这是中国第一个机场,南苑由此成了中国航空和中国空军的肇兴之地。
利用航校的飞机和飞行员,秦国镛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独立飞行大队,秦国镛兼任大队长。独立飞行大队实际上是中国最早的空军,在“张勋复辟”期间,秦国镛奉命驾机从南苑机场起飞空袭紫禁城,参与了迫使溥仪宣布“退位”的行动。
1940年,秦国镛逝世,享年64岁,安葬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碑刻:“中国航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