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达官贵族,文人墨客都喜欢玉器,今天就带大家在家欣赏故宫的玉器藏品。
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这些玉石器中玉器占了绝大部分,其余亦有水晶、玛瑙、青金石、芙蓉石、孔雀石、珊瑚等珍贵宝石制成的器物,品种齐全,工艺精湛。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
【青玉童子骑象】
青玉童子骑象,唐,高5.5厘米,长7.3厘米,厚2.8厘米。
青玉有绺裂、絮斑。圆雕一男子侧身坐于象背之上。象卧伏,神态温顺。人物头戴软帽,微后仰。着长袖衫。右腿搭于左腿之上,右手举起放于脑后,左手置于腿上,长袖下垂,作舞蹈之姿。
与历代统治者一样,唐代帝王对来自域外之物总是充满好奇,而邻国亦乐于以特产进献,以获取丰厚的回馈。当时西域和东南亚进献的动物有马、狮子、象、豹、犀、鹦鹉等。这些动物被豢养在宫廷兽苑中,有专人照看,并有固定的食料供应。宫廷每有宴乐,或逢重大庆典、节日,往往以百戏杂乐助兴,五坊使引驯象、驯犀、驯狮、舞马入场,随音乐或拜或舞。唐人诗文对此多有吟咏。本品描绘的就是男性舞人在驯象背上挥袖表演的场景。舞马、驯狮作为装饰题材,在唐代金器、玉器上比较多见,唯驯象,目前仅见此一例。
【青白玉十二生肖】
青白玉十二生肖,清,鼠:高3.5厘米,长7.1厘米,宽2.5厘米;牛:高3.8厘米,长7.1厘米, 宽4厘米;虎:高5.5厘米,长4厘米,宽3.5厘米;兔:高3.5厘米,长6.5厘米,宽3厘米;龙:高5.2厘米,长6.1厘米,宽2厘米;蛇:高2.9厘米,长5.8厘米,宽5.6厘米;马:高4.4厘米,长6.6厘米,宽3.3厘米;羊:高4.4厘米,长6厘米,宽3.4厘米;猴:高5.7厘米,长3.9厘米,宽3.5厘米;鸡:高5.4厘米,长6.6厘米,宽3厘米;狗:高3.9厘米,长7.4厘米,宽3.1厘米;猪:高3.7厘米,长7.2厘米,宽3厘米。
生肖一套12件。青白玉质。十二生肖均圆雕,或卧或蹲。双目或管钻,或阴刻,或减地阴刻。阴刻表现鼻孔、嘴、毛发、须、额线、蹄中线等细部特征,背脊凸起。状态摹形以简约取胜,蹲龙、坐猴、卧鸡的五官、鳞、羽、情态的表达相对更显细致、生动。
生肖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早期天文学的结晶。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但在西北的游牧民族地区,至少从南北朝开始,使用十二生肖纪年,即用十二种动物标示年份。随着北方民族与中原先民的交流和融合,生肖纪年遂逐渐通行于汉地,并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完全一致的说法,见于东汉王充《论衡》的记载。这些动物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第二类是人们熟悉的野生动物,如虎、兔、猴、鼠、蛇;第三类是中华民族的灵物龙。这些动物大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
【红白玛瑙巧做双鱼龙花插】
红白玛瑙巧做双鱼龙花插,清,通座高23厘米,最宽12.5厘米。
花插玛瑙质。为红白双色玛瑙,做成双鱼式,鱼口张开,空腹可实用。二鱼身尾相连,红白分明,双双呈身体向上跃起状。鱼身不仅有鳍还有双翅,口外雕火珠,表明是鱼龙。鱼尾部开叉形成器足,身侧凸雕灵芝多个。下配以紫檀红木雕海水纹座,海水浪花翻卷,两只小水螺浮在浪尖上,二鱼身置于座上,似两条刚从水中跃起的欲跳龙门的锦鲤。红鱼尾部内侧有阴刻横行四字篆书款“乾隆年制”。此为清中期玛瑙俏作的代表性作品。
【玉寿鹿山子】
玉寿鹿山子,明,高14.8厘米,宽9厘米。清宫旧藏。
山子玉料青绿色,雕立体山林景致。作品下部为山石,其上高树成荫,并结有桃实,树下一老人当风而立,著长袍短褂,左手轻抚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衔灵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现吉祥长寿的主题。加工时采用了镂雕技法,作品中保留着较多的镂雕孔洞以表现山石的风化与穿孔,树木枝叶处精雕细琢,因势就形,边角处打磨圆润,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艺术的造型风格。这类玉雕作品主要用于室内陈设,今人称为“摆件”。
【玉组佩】
玉组佩,明晚期,通长53.6厘米。清宫旧藏。
组佩由53件玉饰串成。上部以一件寿星骑鹤式玉纽总揽组佩,其下有金质横梁,横梁两端为龙头。横梁下悬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组构成,横向相对。上4组玉饰每串各为3件,其中2件为玉叶,1件为玉镂件,玉镂件分别为“卍”字、“寿”字、凤、双鱼、双桃、华盖、麒麟等,第5组均为单个玉文臣。这类成组玉饰产生的年代很早,与《诗经》中所言“杂佩”类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称为“珩”、“琚”、“瑀”、“冲牙”,佩戴于人身,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与此件类似的组佩。这组玉佩所用白玉质地优良,加工精致,是宫廷玉器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