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各项重点工程逐步复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也重新开启加速模式。上世纪50年代,通州市和通县从河北划归北京后合并,从那以后,这个距北京城中心40里的小县城翻开了新的一页。
1 上世纪50年代划归北京
很多北京人仍喜欢把通州区叫作“通县”,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州和通县并非一回事。
据本报1958年3月8日1版《通县等六县市划归北京》记载,国务院举行的第72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决定:为了适应北京和河北两个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将原属河北省的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五个县和通州市划归北京市领导。
这“五县一市”包括“通县”和“通州市”。当时,本报曾专门开栏对“五县一市”一一进行介绍。
通州市位于北京正东40里,是中共通县地委、河北省通县专员公署所在地,所辖十二个县、一个市,也被叫作“首都的东大门”。京东各县来北京的人,北京去京东各县的人,都要路过这里,交通很方便。北京42路汽车直通这里,十几分钟一趟。公路方面,京榆、京承、京宝等公路,汽车开出北京,都从这里分路。(1958年3月20日《北京日报》2版,《首都东大门——通州市》)
通县位于北京东郊,距北京城40里,是首都生猪生产基地之一,首都人民日常吃的大白菜、西红柿、瓜类、茄子等蔬菜有一部分是该县土桥、古城一带农业社供应的。其地理位置优越,是北京通往三河、平谷等东部县份和天津市的必经之地。
包括通州市和通县在内的“五县一市”,像一弯新月,紧紧拱卫着首都的东方、南方和西南方。这些地区划归北京市管辖后,首都的人口由406万多增加到542万多,面积也由454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8770多平方公里。(1958年3月21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有五百四十二万人》)
两个月后,北京对部分区的建制和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20个行政区调整为13个区。其中,通县和通州市合并,改为通州区。(1958年5月11日《北京日报》1版,《20个区调整为13个区》)
1960年,北京再次对部分远郊区的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设立通县,撤销通州区,以原通州区的行政区域为通县的行政区域。
1997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准通州撤县设区。此后,通州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 大运河再现桨声舟影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通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大运河在通州流域面积达189.9平方公里,长度近60公里。历史上的大运河曾有“万舟骈集,帆樯林立,舳舻蔽水”的盛况。(2002年2月3日《北京日报》1版,《通州唤醒大运河》)
后来,大运河日渐衰落。由于通州地势低,这段大运河充斥上游城市生活污水。再加上河岸坍塌,河道淤积严重,河床上升,水面变窄,不仅无法航船,一到雨季有些低洼地区积水无法排泄,遇有大雨时还经常出现河水回灌现象,甚至威胁到沿岸危旧平房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和通州区投巨资兴建污水处理厂,恢复两岸植被,逐步还清水质,抬高运河水位。经过几年清理整治,大运河水多了、清了,岸也绿了,沿线平均水面宽度达到百米,水深三到五米,最宽阔的地方方圆达到300多亩水面,为再次通航提供了条件。
2003年,断航百年的大运河再现桨声舟影,不少人得知这一消息,一头扎进购船票的人群,争着要成为第一批泛舟运河的人。通航首日,共有140多位市民乘舟畅游运河,13条船晚上的班次也早早预订一空。一位摇橹的船夫说:“游船的路线是从运河码头出发到潞湾橡胶坝,总长11公里,坐快艇往返也得一个多小时,沿途可以看到两岸绿树成荫,还不时有野鸭、水鸟从芦苇荡里飞出,景色不错。”(2003年9月12日《北京日报》7版,《断航百年大运河再现桨声舟影》)
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风景区,城市因水而兴。此后,大运河逐渐成为通州建设的重要轴线,两岸相继建成运河公园、运河文化广场等设施,商务写字楼、商场、公寓、新建社区也纷纷建起来,大运河周边日新月异。
3 宋庄艺术家群落蜚声国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几位艺术大腕率先在通县宋庄镇购房置业,他们的功成名就促成了一大批当代艺术家向这里迁移,最终令宋庄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群落。
据本报2006年5月9日12版《宋庄:“画家村”的产业梦》报道,早期到来的艺术家们多是购买了农民的院子,自己加以改造,打造成符合自己个性的工作室;更多的艺术家则是租用了村子里废弃的厂房、农居、人防工事,甚至养殖场。那时候,宋庄镇已经有11个旧厂房被改造成了艺术家工作室,成了一个个艺术园区。大兴庄原来的一个养鸭场经过改造,出租给十几位艺术家做工作室,每年光租金就能收到几十万元。
后来,宋庄渐渐成为艺术家大规模的聚居地。2003年的时候,当地艺术家有二三百人,2004年有400人,2005年猛增到700多人。这时的宋庄,已经成为一个标志、图腾,进入宋庄,也就进入了“艺术圈子”,接近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前沿。到2006年,宋庄已经是一个品牌。一位从美国归来的画家想在京城办画展,先找到宋庄艺术促进会,请求张贴宋庄的LOGO。
随着宋庄的名气日盛,越来越多的画商和投资商看准了这块风水宝地,甚至一些国外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怀揣着美元票子来“淘货”。宋庄艺术促进会的统计显示,仅2005年,在宋庄居住的艺术家有30人的艺术品交易额超过300万元,几位领军人物的个人交易额超过6000万元。当时较为保守的估计,在宋庄居住生活的艺术家们,一年艺术品的交易额至少2.5亿元。(2006年10月2日《北京日报》3版,《宋庄:当代艺术的梦工厂》)
4 地铁八通线盘活通州
2003年12月27日上午11时,一列现代化的流线型空调列车从四惠站出发,载着满车的欢声笑语向东疾驰而去,短短10多分钟就直达通州。这是地铁一号线的东延长线——八通线开通试运营。
八通线全长18.96公里,它与30.1公里的地铁一号线衔接后,形成了一条接近百里的轨道交通,受益最大的便是通州。
据本报2004年1月4日1版《百里长龙活京东》报道,那时每天早晚高峰,大北窑至四惠东的辅路上,缓缓蠕动的车队“蔚为壮观”,短短数百米距离耗上三四十分钟是家常便饭,由京通快速路一路飞奔而来的车流总是在这里陷入瓶颈。家住通州北关的陆先生买了一辆捷达车,每天去三元桥上班不敢走京通快速上三环,而是舍近求远走刚刚竣工的朝阳北路。“走京通主路一天二十元通行费,天天交,心疼;上辅路走走停停堵得心慌,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难以承受。”
八通线与一号线衔接之后,京通快速路沿线和通州城区居民,不再单纯依赖于汽车进出市区,京通快速主辅路车流的密集程度也有所降低,相当一部分四惠东至大北窑之间的地面换乘人群得以疏散。而选择移居通州每天进城上班的人越来越多,仅2004年初就已达3至5万人。
5 城市副中心起航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第二年,市委十一届七次会议决定,聚焦通州,加快副中心建设。2019年初,北京城市副中心详细规划正式公布,其规划范围155平方公里,加上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
据本报2019年1月7日1版《城市副中心控规五年磨一剑》报道,这份规划出台历时5年,其间,北京不仅向全球征集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还秉持“开门编规划”的理念,引导公众参与,并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及通州区潞城镇分别设置展厅现场公告,听取各方意见。30天的公告期内,前往现场参观的市民达15076人次,社会各界共提出1900余条意见和建议。
2019年1月11日,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大城市病”的历史选择。
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已开启加速模式。通州区启动了新华大街、休闲公园、东南郊湿地等65个重点绿化工程,总建设任务13.5万亩;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在6号线、八通线、7号线东延的基础上,新的副中心地铁线路正在规划,将形成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实现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和新城之间的快速通达。又一个春天到来,我们期待着千年之城不断续写新的华章。(2019年2月21日《北京日报》5版,《副中心起航》)
本版文字:贾晓燕 制图:焦剑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