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来一场老北京胡同文化游
2020-06-12 网友投稿

胡同是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它们或喧嚣、或安静、或弯曲、或窄小。北京二环内的这些胡同,带着历史的沧桑,刻满岁月的痕迹,更有着述说不完的动人故事。走一走胡同,逛一逛胡同里的博物馆,感受一下不一样的老北京,是不可错过的行程。

五道营胡同

在安定门桥东南侧,有这样一条毗邻北二环路,连接南、北锣鼓巷与国子监、雍和宫的胡同——五道营胡同。这里因明朝时期驻守此处的兵营“武德卫营”而得名,也因如今的时尚与文艺气息而闻名。

五道营胡同没有南锣鼓巷的火爆流量,也不像国子监般清幽恬静,但却比身边的两位“邻居”多了几分自然与生趣。

632米的狭长胡同里,处处遍布着充满特色与个性的潮流小店,咖啡厅、花店、书店、创意杂货店等不胜枚举,亮丽的店铺颜值更让人不禁驻足观赏;在新潮的店铺背后,一排排大杂院、小平房鳞次栉比,灰色的院墙,再加上间或传来的吆喝声、嬉闹声,入目入耳皆是京腔古韵与昔年历史的痕迹。漫步在这条胡同之中,时尚清新的文艺范儿,浓郁的老北京味儿,再加上操持着各式口音的外国朋友,各色迥异的风格在这里融汇交织,足够给你一份美好静逸的时光。

地铁:地铁2号线安定门站或雍和宫站/地铁5号线雍和宫站。

史家胡同

如果说五道营胡同代表了时下年轻人的流行趋势,那么史家胡同则可以说是承载了古都的文化与历史。鼎盛时期,史家胡同里曾有80多个四合院,居住过很多文化名流。除了数之不尽的历史名人,这条胡同里,还有着北京家长们最盼望孩子能进入的史家小学;有着中国第一家胡同博物馆,也是第一个社区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人艺大院和外交部机关宿舍也都藏在这条“有光环”的胡同里。

如今的史家胡同,虽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与热闹,但依然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一座座古朴的北京四合院,灰院墙、红院门,在道路两旁延伸开来,掩映在两旁的参天古树下,仿佛在讲述着胡同里当年的故事。“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寻迹史家胡同,品味悠长回忆。

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首家胡同主题博物馆,于2013年10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一座记录史家胡同历史与文化、承载老北京记忆的胡同博物馆。踏入史家胡同,像是踏入了一个古老而沉静的梦,里面有骑着自行车的老大爷、有坐在檐下翻报纸的老太太、有邻里间偶尔的闲言碎语、有枝头阵阵的雀鸣……虽然胡同里的建筑有翻新过的痕迹,算不上原汁原味的古建,但那种简单而悠闲的生活方式却依然存在。

史家胡同博物馆里展示了有关胡同的历史、建筑、相关文化作品和生活印迹。在这里,能够品味到古韵与人性气息的存在形式,在这里,能看到浓缩的胡同文化面貌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更能看到名人辈出、往生不灭的老北京的魂儿……

馆内设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分别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院落旧日主人作品以及北京胡同旧时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相机、电筒,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老式唱片、小洋伞和小巧的绣花鞋,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照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一样,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在时代记忆展厅内,还能听到胡同的"老声音",门口写着“声音博物馆”,这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这些声音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分春夏秋冬、风雨雪晴共70多种声音。墙上整齐挂着胡同里的摄影作品,阳光下的白衣少女、正在拆掉的旧房子、冬日坐在大门口缝补的老人……每一幅摄影作品的下面都是一幅绘画作品,胡同里的童年记忆、儿时相伴玩耍的伙伴、骑在父亲背上相伴而归的父子。有亲情友情爱情,朴素而真挚的回忆都记录保存下来~

交通:乘坐地铁5号线在灯市口站下车,C口出,步行即可到达。

金鱼胡同

由胡同西口离开内务部街与史家胡同,行至灯市口地铁站继续向西,便是热闹繁华的金鱼胡同。跟北京寻常的胡同比起来,金鱼胡同实在是有些“个性”:名字虽然叫做金鱼胡同,但这里并不盛产金鱼,也不是什么花鸟鱼虫市场;而几十米宽的马路、双向共四排的汽车道,让这里看上去也并不像是条老北京胡同。

然而,正是这条“不像胡同的胡同”,把简约大气的“高端灰”演绎得淋漓尽致。这还要从金鱼胡同的由来说起。据传闻,明代时此处多金银首饰铺,故名金银胡同,但后来因讹传与音变之故,被叫成了金鱼胡同。名字虽然有了些许变化,但这里的金银之气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时至今日,金鱼胡同两侧高楼林立、商机勃勃,一派繁华景象:华尔道夫酒店、和平宾馆、王府半岛酒店坐落两旁,是职场高层、商场精英的汇聚之所;APM、澳门中心、银泰百货等大型商场比肩接踵,餐饮、购物、娱乐场所一应俱全,与王府井、东单等商业中心相互呼应。老北京的历史、胡同文化与现代化都市商业圈的完美融合,也让这里成为众多北京胡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地铁: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

东四胡同

东四胡同是北京最早的胡同区之一,在东四北大街路东,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名为“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的14个胡同。这片街巷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元大都时期。这一区域的四合院、胡同、街巷是在元代街巷格局上发展形成的,是明清北京城重要的传统街区。胡同东西向,平直顺畅,南北有小巷相连,宅院规模较大,多为明清官僚宅邸。

北京的胡同,被视为砖砌的历史,是一部七拐八拐的“志书”,尤其在东四一带,这样的胡同还能有点老北京的感觉。第二家胡同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

东四胡同博物馆

东四胡同博物馆位于东四四条77号,这里曾是东四派出所的办公场所。主体建筑建于1940年前后,占地1023平方米。

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三进四合院,整个院落,门楼、影壁、垂花门、正房、倒座房、厢房等结构完整,较好地呈现了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博物馆内部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示了历史上东四居民的衣食住行,这里已成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符号和老北京文化交流展示平台。

博物馆以胡同历史和文化为主题,分为东四印象展区、印象瓦舍展区、文化探访展区、历史文化实物展区、文化交流客厅五个展区~

东四印象展区在西厢房,主要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东四地区整体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东四胡同名称由来,元、清、民国、现代四个时期的发展及名人影像~与东四印象展区挨着的是印象瓦舍艺术空间。这里将四合院核心建筑元素“瓦片”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表现出了古今交融的文化传承~

走进"印象瓦舍",穿梭在一片片或古朴或剔透的北京民居的瓦片之间,好似体验"梦幻"般的感觉。与印象瓦舍相连的文化探访展区有北京老字号、老北京小吃、胡同人文风景、北京声音、孩子们的胡同等板块,组成的东四文化探访路~

在这里,你可以戴着耳机,听听走街串巷叫卖北京小吃的吆喝,听听清晨胡同里车水马龙的喧闹、听听黄昏时分胡同里家长里短的北京腔儿······

与文化探访展区相对的历史文化展区,也设在东厢房。这里陈列着门墩儿、老衣柜、博缝头、鱼缸……等胡同居民捐赠的老物件~

从历史文化展区出来,就是文化交流客厅了。在这里,你可以坐下来,边观看Led影像,边与身旁的人探讨传统文化的奥秘。除了在东四博物馆,欣赏原汁原味的四合院建筑,从充满胡同生活气息的展品里了解胡同文化。你还可以直接在东四胡同里,找寻胡同记忆~

交通:乘坐地铁6号线在东四站下车,步行可达

北锣鼓巷

北锣鼓巷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安定门西大街,南至鼓楼东大街。这条全长866米,宽7米的胡同,串联了东侧的花园北巷、花园前巷、车辇店胡同、谢家胡同、分司厅胡同、北下洼子胡同、大经厂胡同、大经厂西巷,以及西侧的东绦胡同、千福巷、朗家胡同、纱络胡同、净土胡同、琉璃寺胡同、华丰胡同等十余条胡同。

在这里,能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北京人骨子里的那股慵懒闲适劲儿。这里的风景,少了商业的熏染,多的是复古和文艺;少了密布的店铺和穿梭的人流,多的是青砖灰瓦的古韵,和悠闲自在、不缓不急的平淡生活。

这里的胡同有着更加朴素的风格,些许装潢别致的咖啡店或茶馆穿插其中,文艺店铺与民居交替错落,文艺的味道与市井气息混杂在一起却又不失和谐,生成了一股这里才有的独特气质。

这些存在于胡同里的新物与旧物碰撞出精彩的火花,等着更多人去发现它们安静的美。

交通:乘坐地铁2号线至安定门站下车,步行可达

孔庙和国子监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与雍和宫相毗邻,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传承、纪念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场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由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组成,最早始建于公元14世纪,曾经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皇帝祭孔的场所,历经元、明、清三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馆内现留存的建筑、碑刻、礼器、乐器以及祭祀礼仪、音乐、舞蹈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1.孔庙

博物馆东侧部分为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占地2.2万平方米,始建于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于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与南京夫子庙、吉林文庙和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永乐九年时(1411年),明成祖重新整治孔庙建筑并修缮了大成殿。嘉靖九年(1530年)孔庙内又增建崇圣祠,以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到了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清高宗的命令下,孔庙内除崇圣祠保留绿琉璃瓦顶之外,其余建筑全部更换为最高贵的黄琉璃瓦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的礼节升为大祀,孔庙再度被大规模修缮,并于1916年最后竣工,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布局。

北京孔庙建筑规模宏伟,占地广阔,共设有三进院落、五座主要建筑、近300间房屋。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崇圣祠五座建筑延中轴线依次排开,将孔庙划分为由前至后的三进院落。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于谦、袁崇焕、林则徐、沈钧儒等人的进士碑都存于此。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则独立成院。各院落依次承担着祭祀准备、祭祀大典以及供奉孔子先祖的不同功能,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2.国子监

位于博物馆西侧的北京国子监,与孔庙相邻,又称为“北监”或“北雍”,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数百年来,这里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国子监开始修建,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殿、琉璃牌坊、碑亭、钟鼓亭等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超过27000平方米,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大殿、彝伦堂、敬一亭等主要建筑。

集贤门为国子监大门,门内除东西两侧各设井亭之外,东侧还建有敬持门,可与孔庙相通。通过集贤门后便是二门,名为太学门,门内左侧为钟亭,右侧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太学门北侧是整个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北京的“六大宫殿”之一的辟雍殿,为古代皇帝的讲学之处。其建筑风格独特,为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的方型殿宇,外圆内方,环以园池碧水,四座石桥能达辟雍四门,构成“辟雍泮水”之制。辟雍殿两侧建有“二厅六堂”、御碑亭等,亦为传统的对称格局。各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使得国子监成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中国唯一一座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作为元明清三代皇家祭孔的重要场所,以及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曾经担负着如同现代北大、清华、中央党校以及教育部等的文化教育职能。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同时合于“左庙右学”古制,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还建有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刻有《周易》、《尚书》、《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制式精美,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1961年,国务院公布国子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北京孔庙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投资逾亿元将孔庙和国子监修葺一新,成立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于2008年6月14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内现有文物2000余件(套),主要为石器、石刻、青铜器、食器、酒器、铁器、瓷器、竹器、木器、玉器等,包括乾隆石鼓、乾隆二十六年碧玉描金龙纹特磬、乾隆三十四年制七弦琴、石青芝麻纱地绣鸂鶒纹补服等珍贵藏品。

在此基础上,博物馆以“弘扬国学文化,打造国学文化基地”为宗旨,推出各种高品质的文化展览和展示活动,包括“国子监辟雍复原陈列”、“国子监原状陈列展”、“中国古代科举展”、“大成殿复原陈列展”、“大哉孔子展”、“孔庙历史沿革展”等固定展览以及多个临时陈列,举办了“大成礼乐展演”、“春秋二季祭孔大奠”、国学文化节等多种文化展示活动,通过提升文物环境和基础设施品质,举办有影响力的弘扬国学活动,传承国学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功能复兴。

在北京的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之间,国子监街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更显得分外古朴庄肃。漫步于古树林立、清净优雅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享受一方静谧,探寻数百年前的历史文化,自当别有一番意趣。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

交通:乘坐地铁2号线/5号线雍和宫站下车,步行可达。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