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探寻老北京药王庙:“药王”是谁?
2020-06-15 网友投稿

▌杨 征

在民间习俗中,“药王”是人们对古代名医的尊称。因为时代的不同,“药王”所指的人物也不尽相同。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等人,因为高超的医术,被后人铭记,后来这些名医不断被神化,最终演化为“药王”,人们还设庙祭祀他们,这些庙统称为药王庙。

在老北京,传统的民俗一般认为“药王”为唐代名医孙思邈。老北京的庙宇从数量上讲,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是关帝庙和观音庙,药王庙的数量不算多,北京城内和近郊加起来有十几座,但是药王庙在老北京传统民俗文化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它是古人寄托国泰民安、远离疾病这些朴素愿望的重要载体。

明清时期关于药王庙的记载并不少见。明代成书的《北京岁华记》中曾有“四月十三日上药王庙”的记载,当时“诸花盛发”,风景怡人。可见,当时北京城的百姓,每年阴历四月借着逛药王庙之际踏春,遍赏郊野风光。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和近郊加起来有十几座药王庙。从城内的药王庙来说,最为著名的要数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四座药王庙。经过数百年发展,其中南药王庙保存至今,东药王庙仅存复建的山门,而西药王庙和北药王庙则踪迹难觅。但从一些文献记载中还是能够一窥当年这些药王庙的模样。

西药王庙旧址位于什刹海前海西南角,当年是什刹海十庙之一。其旧址位于现在的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西侧。据传,该庙为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出资修建,为此天启皇帝还大大封赏了魏忠贤。魏忠贤倒台后,人们把庙内为他歌功颂德的石碑全部捣毁。当年,这座庙宇最大的看点是周边景色非常优美。那时,什刹海前海的水域比今天要广阔,因此西药王庙基本上是临水的,风景尤为独特。

北药王庙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它的历史最为悠久。这座药王庙始建于嘉靖中叶。嘉靖年间北京城曾遭遇过严重的瘟疫,当时皇帝都亲自出马调制药方,而北药王庙正是在这次瘟疫前后建成的,这座庙宇寄托了当时京城百姓祈求健康、远离疾病的愿望。

东药王庙值得仔细说说,该庙也称“福世普济药王庙”。如今这座药王庙位于繁华热闹的簋街一带(东直门内北中街南口路东),仅存山门以及石碑。在当年,东药王庙主要建筑为三进,步入山门后第一进殿宇是药王殿,庙内原有三殿,前殿供奉药王和药祖,东西配殿分别为“名医康民之殿”和“名医济世之殿”,里面各供奉五位康民济世的名医;二进殿为“三皇福世之殿”,其内供奉三皇即伏羲、神农和轩辕黄帝。

有意思的是,在传统文化中,这三位古人和医学还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根据传说,轩辕黄帝编写了《黄帝内经》,为此他曾咨询手下掌管草药的医师岐伯;神农的角色则是药剂房主管,因为他为天下苍生勇尝百草;伏羲则是“味百药而制九针”,并且创八卦,来探究万事万物的运转规律。

“三皇福世之殿”的两座配殿,因供奉的主神属于上古时期,而称为“上古神医殿”和“上古圣医殿”,其内各供奉五位上古时期的著名医生。两殿中间,夹着一座“孚佑帝君殿”,这位孚佑帝君,便是民间赫赫有名的吕洞宾。

最后一进殿宇为玉皇阁,玉皇阁楼上供奉玉皇大帝,楼下则是福禄寿“三星”。这座殿宇曾经与山门一起保存到了20世纪末,但最终随着东直门内危改工程的推进而被拆毁。

南药王庙有幸得以保存至今,其地址在崇文门外东晓市大街路北,如今这里是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校园。明代,这座药王庙的“建造投资方”可谓地位显赫——武清侯李诚铭,他是武清侯李伟的孙子,万历皇帝的表兄弟。其实,当年这座庙宇并不是为药王修建的,而是李诚铭为了拍魏忠贤的马屁而为他修建的一座“生祠”。

“生祠”,顾名思义,即在人活着的时候修建的祈福和宣扬功德的祠堂,这座祠堂名为“鸿勋祠”,是李诚铭为了宣扬魏忠贤的功勋而建。随着魏忠贤的倒台,这座祠堂也很快改变了其性能,而李诚铭也以勾结阉党的罪名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此后,鸿勋祠被改建为药王庙。南药王庙最辉煌时占地有20余亩,房屋200余间,其规模在当年北京城的药王庙中,首屈一指。

南药王庙自始建之日起,每逢初一、十五两日有庙会。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南药王庙的盛况:“岁之四月中旬至廿八日为药王诞辰,香火极胜;惟除夕至元旦彻夜不断。拜庙进香者多不得入庙,于神路街外设香池数处,焚香遥拜。”由此可见人气之旺。

清中期以后,南药王庙香火逐渐冷落,但来此赶庙会的人越来越多。庙外商贩云集,各种游艺、风筝、小吃等应有尽有,叫卖声不绝于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民国时期,陈宗藩的《燕都丛考》记载:“庙内设有戏楼,规模宏大,现已作为药行公会,余房并出租为各行堆货房。现在盛称庙内某字号之油炸蜜供为最驰名云。”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提到药王,容易将“药王菩萨”和“药王爷”等称号混淆,其实两者所指的并不完全相同,因为两者所属的文化内容并不相同。从源头上说,药王菩萨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药师佛”都是佛教中的内容。药师佛的全称为“消灾延寿药师佛”,也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在佛教中,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民间老百姓口头经常念叨的阿弥陀佛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而药王爷,则属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趣的是,在传统民俗中,药王爷的生日和药王菩萨的生日是同一天:阴历四月二十八。也就是说,在传统民俗中,人们更倾向于将药王菩萨和药王爷等同一个人。由此可见,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不同的文化渐渐融为一体。

补  白

史书里的“药王”

在中国传统的药王庙文化中,除了上文提到的三皇、孙思邈,还有很多我国古代的神医,他们的事迹在史书和民间都有诸多记载。正是因为他们高超的医术,经过后世不断地演绎,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药王”。我们来看看在正史里还记载了哪些广为传颂的“药王”。

韦慈藏是唐代的一位名医。他以古稀之年出任唐中宗的光禄卿,专管御用膳食。《旧唐书》中将他与名医张文仲、李虔纵并提。根据记载,韦慈藏在官位上没待多久,他便告老还乡,在民间施药救人。他每次出诊都会带着一条黑犬,年久日深,这条黑犬被熏陶后也颇通药理。韦慈藏在巡诊过程中,人们会在路口倒药渣,他会让黑狗闻一闻药渣,如果药方子有问题,黑狗就会“报警”,这样韦慈藏就前往有病患的人家予以诊治。后来民间有在街口“倒药渣”的习俗,据说就是因为韦慈藏的故事。

提起淳于意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可能会很陌生,不过说起淳于缇萦,知道的人就多了。提起她,首先会想到的就是西汉著名的故事:缇萦救父。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淳于缇萦,而她要救的人,就是她的父亲:名医淳于意。

淳于意在年轻时对医术很感兴趣,后来师从名医公乘阳庆(姓阳名庆,公乘为爵位名),三年后出徒。他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医学理论,因而远近闻名。当时很多上流人物都想把他留在身边,可淳于意偏偏是位不愿意依附权贵的人,最终他被诬告,且被判处肉刑,这就有了“缇萦救父”的故事。

淳于意后被汉文帝赦免,并被召进宫中,汉文帝与淳于意还有一段对话。这段谈话被史官记录下来,并被司马迁收录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在这段谈话里,淳于意讲了自己曾经医治过的二十五个病例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国最早的病史记录,而且也是中医运用到诊断疑难杂症和“富贵病”(不少案例都是齐国当地的贵族)的佐证。

西晋和东晋时期,也有不少名医,其代表就是皇甫谧和葛洪。皇甫谧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的著者,可谓针灸学领域的鼻祖;葛洪则著有《肘后方》,在这本书籍里面除了收录了大量救急用的药方以外,还提到了传染病的各种症状和一些常识性的诊疗方法,如结核病、狂犬病、天花等。他还成功地运用了一个看似很“土”的办法,即捕捉疯狗杀掉,取出脑子敷在病患被咬的地方,成功治愈了若干位狂犬病患者。这与欧洲巴斯德开创的免疫学相比,相似度很大,但时间却早了1000多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