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北京】数字圆明园光影展周六亮相
2020-07-10 网友投稿

    “重返·万园之园”数字圆明园光影感映展进行开展准备,筒仓独特的建筑构造与光影效果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  邓伟摄  

    本报讯(记者 孙云柯)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团队历时20余年研究复原,采用5G高清全视域联动影像沉浸体验,本周六,位于首钢北七筒仓国际创忆馆的“重返·万园之园”数字圆明园光影感映展将正式亮相,用影音图像科学还原十二生肖水利喷泉重新运转背后的故事。

    数字圆明园光影感映展设在首钢园北区的北七筒仓4号筒仓RE睿·国际创忆馆内,紧邻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观众至此,首先会感受到这里工业风与现代艺术交互融合产生的独特魅力,这座曾经用于存储铁矿、氧化石、焦炭等工业炼铁原材料的筒仓经过改造,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展览充分利用筒仓独特的空间,置身主展厅的围栏处,正面是180°的高清大屏,背面是由白色幕帘呈现的背影幕布,中心底部设有11.5米高的下料锥。展览开始时,灯光打在大屏、幕布和下料锥上,形成全视域联动影像,给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交互观赏体验。

    展演从西洋楼景区海晏堂的遗址开始,内容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团队20余年的研究成果,通过数字测绘、虚拟拼接、色彩复原等技术,结合严谨的史料论证分析,展现了遗址逐渐重放光彩的过程。最后,十二生肖水利喷泉重新运转,海晏堂重现昔日的辉煌胜景。

    数字化复原过程中,每处建筑都要从内部结构做起,柱、梁、斗拱、椽子、门窗、瓦件、吻兽等都要求三维图纸精准建模。数字圆明园项目组研究人员朴文子介绍,为了找到各处建筑在历史上的位置,研究人员要综合考古资料、历史老照片、铜版画、则例记档以及数字技术等进行数字化复原,目前,利用精准数字化复原景区已达全园总量的65%。

    研究过程中,同时也有新的发现。朴文子告诉记者,研究人员曾在圆明园库房中发现了不少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莴卷、茛条叶、贝壳等残损琉璃花饰,经过对比西洋楼历史老照片,它们与西洋楼中大量使用的雕刻纹饰相重合,于是团队根据这一线索,通过逐一比对还原了西洋楼的部分彩色图像。

    此外,数字展览中还展现了海晏堂水利系统的研究成果,由中外专家组成的特别研究团队横跨中国、欧洲古籍馆,寻找到西洋楼建设时期传教士往来的书信,以及传教士们带来中国的西方建筑和水利书籍清单,顺着这些线索,最终找到了应用在西洋楼中的水利系统图纸。原来,在那个没有电力马达的时代,骡子成为了动力来源,通过运动拉动横纵齿轮带动活塞做功,将水送至高处形成高差势能,然后由十二生肖喷水形成喷泉景观。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的音乐、灯光以及设计均由专业团队量身定制,通过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营造的多维度空间,为观众带来与历史对话的沉浸体验。展览将持续至今年年底,除周一闭馆外,每日10时至18时开放,市民可通过搜索“RE睿·国际创忆馆”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实名预约购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