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昌平区流村镇北庄村:百合村里百花香
2020-07-10 网友投稿

本报记者 孙云柯

昌平区流村镇北庄村,曾是京北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可如今,来这里采摘休憩的市民和考察乡村旅游的公司越来越多。吸引大家伙儿的,不仅仅是87亩百合文化园里恬静安适的田园风光,还有“家庭菜园”里亲近自然动手农耕获得丰收的喜悦。经过多年发展,这个全市低收入村不仅在去年就实现全员脱低摘帽,而且通过引技术引人才,实现了全村产业多元发展,在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基础上,继续朝着致富路加速前进。

北庄村在北京市区的西北,距离城区60公里,约1小时车程,旁边有京礼高速穿过,交通便捷。前些日子,记者驱车前去探访,87亩开阔的百合文化园里花开正艳,漫步在其中的木质栈道上,两侧的鲜食玉米像是卫兵整齐列队,波斯菊与柳树高低错落,四周是各种盛开的百合热烈簇拥,远眺还有五峰山逶迤巍峨,微风拂来、花草摇曳,草木清新、心旷神怡。

这片百合文化园是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海精心设计的园区,在村里多年种植百合经验的基础上,拿出一块优质良田设计成综合性文旅观光区,铺设木栈道、搭建花园景观,虽然建成才一年,但是已经成果初现。张洪海说:“现在园子一年支出39万,但是百合种球销售就能达到55万,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还能实现盈余。”

不过,北庄村把百合种成致富花,并非一帆风顺。“一花三果”是昌平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其中的“一花”即为百合花。2010年,北庄村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和政策东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开始种植鲜切百合。“鲜切百合并不好种,管理水平要求很高,而且一棚300多平方米中,种球、基质草炭以及人工加起来成本就要4万多元,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就可能前功尽弃。”张洪海介绍。

2014年,根据市场以及种植实际情况,北庄村及时调整产业方向,将切花百合改为种植食用百合。为了消除村民疑虑,张洪海就带着村民姚长旺先种,每人5亩一年就实现纯收入将近4万元。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很快认可了食用百合,种植面积从最初的不到10亩,增加到去年的210余亩,全村58户就有11户种植百合。“再加上平原造林、公益岗位、百合园管理岗以及村内分红,全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8万元以上。” 张洪海说。

种植百合打造百合文化园,北庄村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何让百合吸引来的游客留下来,引导产业由单一向多元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这让刚来北庄村挂职不久的第一书记周清动起了脑筋,这个189人的小村庄资源不多,除了百合园,还有100多亩果园、20多个蔬菜大棚和部分民宅闲置。周清寻思,如果能把这些资源承包出去,村民就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但是经过实际考察发现,村里的果园分布零散,难以管理,大棚虽价格便宜,但种植成本太高,承包业务鲜有人问津,无奈,周清只能另做打算。在和大家沟通中他发现,不少家庭有京郊出游、体验种植的需求,尤其是有孩子的父母非常希望带孩子来种菜、体验劳动。于是,建设一个“家庭菜园”的想法就此萌生。

说做就做,家庭菜园从村民姚长喜的4个闲置大棚开始试验。一个家庭认领一个棚面积太大,周清就按每3畦地将大棚分成8个小菜园,每个小菜园一年只需租金900元,姚长喜负责日常维护,承包人负责种植和采收。定位精准、价格实惠,周清把消息传播出去,迅速就有了订单,2个多月时间,姚长喜的4个大棚就已被全部认领。

日常管护中,村里还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大学派驻北庄科技小院的技术优势,驻院硕士研究生宋涛、刘红超经常来到蔬菜大棚查看长势。黄瓜的病虫经常出现在叶子背面不易发现,番茄秧苗可能存在大量蚜虫,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运用专业知识处理解决,在他们精准科技帮扶下,姚长喜的菜园和村里的百合园、果园都被管理得井井有条。

记者前几日经过家庭菜园时,满棚的蔬菜琳琅满目、瓜果飘香,豆角、辣椒、黄瓜、茄子、西葫芦等20多种蔬菜应有尽有。为了增加乐趣,姚长喜还主动在林下养起鸡鸭鹅,添置了一把秋千椅,虽然还没到周末,但是各户人家来此采摘、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场景已跃然眼前。

“我记得特别清楚,2号棚第一个租户是来自北体大的孙老师,刚开始她们对这里沙壤地期待不高,可是后来结出的黄瓜又多又好,让一家人赞不绝口。”姚长喜回忆,“没想到已经荒废多年的大棚,现在成了香饽饽,4个棚每年收入4万8,搁谁不高兴呢?”

孙老师一家人不仅仅满足于种菜,为了充分体验乡村生活,后来干脆在村里租下了一户小院,如今村里的闲置院子都已经租了出去。随着到村里种菜、参观的人多了,周清与村委会商量又开了两家农家乐,顺便卖些鸡蛋蜂蜜等农产品。截至目前,通过“家庭小菜园”项目以及未来合同收入,累计能为村民增收50万元。

“如今村里环境好了、产业旺了,无人问津的村子成香饽饽了。”这些天,还有不少开发乡村旅游的企业主动来找周清洽谈,“接下来,村里准备通过家庭菜园、百合园继续积累人气,进而发展休闲民宿和乡村旅游,那时村里的方方面面还会再上一层楼。”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