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航班缓缓降落在T3航站楼,当一座座科技园区平地而起,当人们急匆匆赶上地铁上班......浓厚的现代化气息,并没有掩盖顺义的文化与历史记忆,还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顺义这片热土传承永续。
“三伸腰”稻米种植技艺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鲁村的“三伸腰”大米,据说在清朝时期是进贡皇宫的大米,又称“贡米”。由于过去农民生活比较困难,虽然种水稻,但只是在逢年过节或者亲戚朋友来时才吃顿米饭,吃剩下的米饭农民是舍不得吃的,晾干后下次蒸后吃仍然和新做的米饭一样又香又好吃,再剩下的再吃一次还是一样,而且每回锅一次米就长一点,因此得名为“三伸腰”大米。
此地最早种植水稻是在东汉时期,有《后汉书-张堪传》为证:东汉初年,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开稻田八千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据考证,这段史料是最早记载北京地区种植水稻的文字。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歌颂渔阳太守张堪的故事。
渔阳太守张堪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授新的生产技术,这应当是北京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农业开发,不但使狐奴地区成为鱼米之乡,并且推动了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北京的农业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杨各庄药王节庙会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各庄即现在的杨镇。杨镇地区镇域开发较早。由于此地交通便利,往来商家云集,杨各庄人口迅速增加,积累大量财富。清初已成为京东著名的集市贸易中心。杨镇大集兴起之初,就依托庆春耕结束时的药王庙会和庆秋收后的娘娘庙会形成,是传统民俗之一,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一、六就是集日。
吴庄张氏宗谱续谱习俗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桥镇吴庄村西张氏家族在顺义地区已经生活三百五十多年。自来到这里,家族一直坚持进行“宗谱”的记录。每代宗族变迁,都由族中长者详细记录,保存,并勘定谱系表。在记录谱系的同时,各房遵循族规,定时召开“清明会”,各年节祭祀之时,各家寻祖例敬献谱系表,举行祭祀,长辈同时对下代进行祖训教育,从未终止,并成册为《张家宗谱》。
传承数百年的宗谱记录,旨在不失家史之真传,以做同族人众之劝惩、化除怨恶之鄙习,而成亲善之观感。
北京玉雕技艺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玉雕历史悠久,由原始的打制、简单的琢磨直至精雕细刻,传承数千年。历经千年发展,在一代代艺人的精心钻研之下,整理出因料施艺、废料巧作,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巧用巧色等诸多理论,并结合雕刻技法中浮雕、圆雕、镂空透雕、镶嵌组装等工艺,最终形成中国玉雕之工艺特点。
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派玉雕风格以雄浑,厚重见长,尤以器皿方面显示了大气,庄重的皇家风范,与明清宫廷器皿一脉相承,成为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北京玉雕善用俏色,青白玉薄胎技术精湛,保留了宫廷玉作品浑厚华丽的风采。
现传承人为康杰,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柳朝国。康杰19岁开始研习玉雕技艺,继承北派玉雕制作技艺。作品多次在全国玉雕评比中获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知识财富,是历代匠人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