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房山区,素来有“人之源”“城之源”和“都之源”的美誉——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3063年历史的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被史学界视为北京古代城市发展的起点、860多年前的金代皇陵,印证了北京建都的沧桑。
也因此,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丰富多彩,既有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传说、故事等,也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体育等,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世代相承,流传至今。
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推出系列全民艺术普及微视频《市井间的传承》,为您讲述房山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您领略一个不一样的房山区!
青石砚,石材取之于老坑,质地细若润玉,湿嫩而滑、滑中带涩、色彩柔和、多为天蓝色或黑蓝色,有的还点缀着绿色或白色的斑点,所造之砚,叩之有声,贮不渗水,涩不带笔,易发墨而不挥毫,是墨中极品。青石砚的雕刻由来已久,相传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唐肃宗时献寿之砚,距今已有 1244~1249 年之久。1371 年,明太祖朱元璋“坝水建物,据勾股定理”刻于青石砚上,距今已有 634 年之久。
在北京房山,古老的制砚技艺依然存留。在笔墨书写已经逐渐淡出主流的现今,制砚的规模也远不如当年盛况,可村子里,依然有人在坚守。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台不仅要求实用,更要有独特的审美和意境,一代代制砚匠人,便以砚石为材,雕刻出千姿百态的形象,自然与技艺的结合,让砚台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于方寸间,意韵流转。
为了保护青石料,矿坑已经停止开采。砚石的减少,让村中的制砚行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传统的粗放型生产被逐渐取代,更多兼具形神,制作考究的砚台,成为主流。面对时代的变化,只有拥有足够的底蕴,才能无惧风浪。曾经的繁荣逐渐远去,可却让青石砚有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