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杰 坐落于城市绿心西北部的市民文化休闲组团,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将拔地而起。记者昨天从北投集团获悉,剧院项目首根工程桩近日顺利开钻,这标志着副中心三大建筑工程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2年年底完工。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项目建设。”作为三大建筑项目的全过程代建单位和共享配套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主体,北投集团承担着项目开发建设重任。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工程建设推进较为顺利,上半年项目止水帷幕工程顺利实现全面封闭,4月30日三大建筑项目土护降工程全面完成,7月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三伏天烈日当头,工人们冒着高温在现场有条不紊施工。根据安排,三大建筑计划于今年9月底具备主体工程施工条件,2021年春节前完成主体结构封顶,2021年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年底完工。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项目也在同步实施,计划2021年春节前完成主体结构的60%,2021年6月实现主体结构完工,2022年年底完工。
作为通州大运河畔的新地标,三大建筑各具特色,运河文化深度交融其中。城市副中心剧院又名“文化粮仓”,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项目负责人介绍,其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剧院项目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49.5米,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三个表演艺术的“文化容器”,分别设有1800个、1600个和1000个座位。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又名“森林书苑”,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屋顶的树状建筑结构宛如森林伞盖,以银杏树叶片为灵感来源,体现出图书馆传承知识、传播文化的功能定位。据介绍,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定位为现代大型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2.3米,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日接待量约为5000至8000人次。
首都博物馆(东馆)又名“运河之舟”,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建筑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首都博物馆(东馆)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9.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最高点48米),日接待量约为6000人次。
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是由北投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优质资产,项目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集商业配套、餐饮服务、地铁交通、能源保障、文化创意、亲子娱乐、艺术培训、共享停车于一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商业共享空间,为到访三大建筑及城市绿心的游客和市民提供高品质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