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移天缩地:圆明园里的江南仿园 乾隆帝为什么要建西洋楼?
2020-08-28 网友投稿

何瑜

今年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60年。160年之前,圆明园被西方人称为“万园之园”,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盛时的圆明园汇聚了当时中外各种宗教文化,各种风格迥异的园林建筑——既有表现佛教境界的“月地云居”“日天琳宇”,也有表现道教境界的“蓬岛瑶台”“别有洞天”;有仿效古印度侨萨罗国国都兴建的舍卫城,也有写仿江南园林的如园、鉴园、狮子林等;既有体现中国传统民俗信仰的龙王庙、关帝庙、土地庙,以及祭祀文昌帝君、碧霞元君、山神、花神、河神、蚕神、药王、风雨雷云、刘猛将军等各路神仙的庙宇,也有仿照巴洛克式建成的今人颇为熟悉的西洋楼等,真可谓是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乾隆年间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

1.上下天光

2.夹镜鸣琴

3.鸿慈永祜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时期,仿建江南名园的“写仿”现象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在圆明园的120余景群中,有直接摹本的即不下三四十处,略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整个园子的写仿,如长春园中仿南京瞻园建成的如园、仿扬州曲园建成的鉴园、仿苏州狮子林建成的圆明园狮子林等。

二是对个别景观的仿建,如长春园中仿杭州汪氏壑庵的“小有天园”、圆明园“方壶胜境”中仿西湖的“三潭印月”,以及仿照苏州赵宦光“寒山别墅”改建的圆明园“紫碧山房”等。

三是名称仿,如圆明园中有仿杭州西湖的十大景名,即“天然图画”景区的“苏堤春晓”、“汇芳书院”景区的石坊“断桥残雪”、“文源阁”景区的“柳浪闻莺”、“西峰秀色”景区的“花港观鱼”等。

四是意境仿。如圆明园景区的“上下天光”,就是仿照《岳阳楼记》中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圆明园内的“夹镜鸣琴”,亦是“取李青莲‘两水夹明镜’诗意”。圆明园里的“武陵春色”,则是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蓝本建成的园中园。

所以,晚清文学家王闿运在其《圆明园词》中写道:“行所留连赏四园,画师写仿开双境。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帝堪称“江南控”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如此多地仿建中外名园,尤其是大规模移植江南的景观园林呢?当然,首先是喜欢。喜欢的背后,则是乾隆对儒家文化的崇拜与认同。乾隆6次南巡,每次都会带画师随行,遇到中意的园景即让画师“图以归”。他对江南美景的痴迷程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到了“为之流连,为之倚吟”的地步。

乾隆十六年,首次南巡到苏州时,乾隆即被宋代皇室后人赵宦光的“寒山别墅”中“千尺雪”所倾倒,遂命画师张宗苍绘图携回。接着,他亲自设计,相继在西苑、避暑山庄、盘山行宫三地仿建。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归来,乾隆帝又将“寒山别墅”“千尺雪”写仿于圆明园的紫碧山房。他在《紫碧山房题句》中云:“赵家粉本饶仙趣,陶氏清辞无俗缘。最爱夕阳西下际,鹤林高致会当前。”

诗中,这位太平天子将赵宦光寒山别墅的“奔泉静注千寻壑,飞瀑晴回万仞峰”之雄,与陶渊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之美,双双汇聚于圆明园紫碧山房景区,令其心旷神怡,百观不厌。

在初次游览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后人在苏州天平山麓所建的天平山庄后,乾隆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所感动,遂取杜甫诗“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之意,御笔赐额“高义园”三字。随后命人在长春园澄光阁仿建,并作《澄光阁》诗,内有:“春风秋月因心会,玉镜冰壶彻骨清。临水设云如画舫,载舟便以验民情。”

乾隆帝二次南巡时,游览苏州狮子林,亦被其嘉园胜景所吸引,命人把元末四大画家之一的倪瓒《狮子林图》不远千里拿来对照。其后,乾隆帝两次亲手临摹倪瓒的《狮子林图》,一幅“命永藏吴中”,一幅收藏于长春园的清閟阁,还命苏州织造将狮子林园做成烫样,送到京师。接着,“吴工肖堆塑,燕工营位置”,先后在长春园和避暑山庄两地仿建。长春园狮子林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同年四月即见《狮子林十六景》御制诗。此后,乾隆共题咏十次。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成,乾隆亦命名十六景,并多次游观吟咏。

最后,这位真龙天子还亲自考定苏州狮子林的历史,认为:“世传狮子林为倪瓒别业,以瓒有《狮子林图》而附会之,其实非也。”狮子林最早为元代僧人“维则所居。如海乃维则三辈弟子也。维则好聚奇石,状类狻猊,因以狮子名之。迨后,倪瓒、徐贲皆为如海作《狮子林图》。自中峰至如海凡五世,狮林之由来,盖自维则之不忘其师始也。”但自以为书画鉴赏家的乾隆皇帝万万没有想到,他深藏宫中推崇备至的倪瓒《狮子林图》,二百年后经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鉴定却是一幅赝品。

心高气傲的乾隆皇帝在写仿园林方面,更注重的是神似和意境,且要比原作更胜一筹。如第六次南巡时,其驻跸江宁,却没再去游览瞻园,仅吟一首《寄题瞻园》诗:“瞻园遗自中山久,昔至金陵曾一观。取义如之较胜此,无须池馆重盘桓。”

为什么仅仅相距一箭之遥,却没有再度光顾呢?乾隆解释说:“御园亦曾肖此为如园,而景趣较胜于此。”

在避暑山庄仿建苏州狮子林后,乾隆也曾说:“虽皆数典倪迂,而塞苑山水,天然景致尤佳,转觉云林所图画,未足副名耳。”


乾隆帝为什么要建西洋楼

乾隆一朝的仿建之园主要是在长春园。该园位于圆明园迤东,面积一千余亩,是乾隆帝打算归政娱老的地方。作为天下共主的帝王心态,他不仅要天下一统,万邦来朝,而且欲“收千里于咫尺”,“天上人间万景备”。典型的例子除仿建江南名园外,还有就是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景观。但二者在乾隆心目中的位置,却迥然不同。西洋楼景观偏于圆明园东北一隅,面积不足圆明五园的2%。乾隆帝生前在圆明园题咏的诗有一万余首,却没有一首题写西洋楼。可见,西洋楼在盛时圆明园中的地位并不高。

那么乾隆帝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地修建西洋楼呢?难道仅是为了赏心悦目吗?其实不然。乾隆六十年,他在《题泽兰堂》诗注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堂北为西洋水法处,盖缘乾隆十八年西洋博尔都噶里雅国(葡萄牙)来京朝贡,闻彼处以水法为奇观。因念中国地大物博,水法不过工巧之一端,遂命住京之西洋人郎世宁造为此法,俾来使至此瞻仰。使知朕所嘉者,远人向化之诚,若其任土作贡,则中国之大,何其不有,初不以为贵也。”

乾隆帝的解释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之大何其不有,西洋人引为奇观的大水法,大清王朝亦有,且比洋人做得更好,使各方朝觐者不得不顶礼膜拜。中国皇帝最想要的是西洋人是否慕化悃诚,真心向化,至于区区土贡,对天朝上国来说,并不稀罕。

其后,嘉庆帝在《远瀛观》一诗中又作了明确的注解:“楼式仿西洋,圣皇声教彰。远瀛咸向化,绝域尽来王。”

圆明园西洋楼景观的建设,正是封建统治者天下共主,八方向化思想的直观表现。所以乾隆帝命人在西洋楼谐奇趣的九屏风上,将忠心耿耿为清廷效力的西洋人画像张贴,以为天下“来王”的表率,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延伸阅读

仿园背后有文章

历史上江浙一带人文荟萃,宋代以来更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鸿儒才子之多,西北数省不能望其项背。有人统计,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江浙两省出了51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38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再就朝中重臣和封疆大吏来看,有清一代江浙两省亦出了很多大学士、尚书和督抚。同时,江南又是财赋重地,如果没有江苏、浙江等省的巨大财政收入和绅衿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因此,牢固控制江南,充分利用江南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是清朝统治者时刻不忘的。

乾隆晚年在《御制南巡记》中写道:“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把平定西北和南巡江浙,看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康乾二帝在位的120余年中12次南巡,又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游南方,而是通过阅视河工海塘,免除水患,发展生产;宣扬尊孔崇儒,祭奠大禹陵、明太祖陵及孔庙等汉族尊崇的神庙;了解沿途风土人情,表彰和选拔优秀的汉族人才;蠲免地方赋税,增加江浙等地中式名额等一系列措施,笼络江南汉人。这其中,通过八旗阅兵与沿途考察,震慑和监督之意,亦不言自明。

基于此,乾隆时期大规模仿建江南园林举措,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太平天子的爱好与奢靡了。应该说,这种仿建,既是清帝南巡的产物,也是清朝统治者南巡目标的延续和固化,它成为清廷一种长期的“治世之资”和“警示之园”。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乾隆的御制诗文中找到答案。如他在《小有天园记》里写道:“所可师者(指仿建杭州西湖汪氏园),其意而已。然吾之意,不在千里外之湖光山色应接目前,而在两浙间之吏治民依,来往胸中矣。”

在《安澜园记》中,他还写道:“安澜之愿,实无时不厪于怀也。予之以安澜名是园者,固非游情泉石之为,而实蒿目桑麻之计。所为在此,不在彼也。”意思是说:我如此用心地写仿江南园林,并不仅是痴迷那里的山色湖光、楼台阁榭,而是痌瘝在抱,借以牵挂着江浙两地的吏治民情、农作丰歉啊!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