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登古台,听丝竹,赏明月,天文馆之夜“清辉雅韵”令人陶醉!
2020-10-06 网友投稿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中秋节的第二天晚上,竟然有机会用专业望远镜“赏月”。哪里能提供这么专业的设备?当然是北京天文馆。

10月2日晚,一年一度的北京天文馆的传统活动“天文馆之夜”在北京古观象台热热闹闹地上演了。天文馆之夜——“清辉雅韵”古台赏月活动,包括“赏月”、“听琴”、“观展”、“登台”等不同环节,让观众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清辉雅韵”古观象台赏月源于古观象台中秋赏月活动。此前,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已坚持举办中秋赏月活动近20年,累计万余人次参与该活动。

天还没有完全黑,古观象台的售票窗口前已经排满了购票的游客,等天色暗下来,大家陆陆续续进场,院子里的场地已经就绪,舞台已经齐备,两架天文望远镜也已经架好。

中秋赏月自然是主角,一进大门,直奔望远镜,但是,此时的镜头里只有一颗星星。心中不禁疑惑,月亮在哪里呢?

疑疑惑惑中活动正式开始,此时,舞台上已经端坐着了由5位美丽的小姐姐组成的民乐队,在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讲述之后,表演开始了。

首先是每位小姐姐介绍了自己的乐器并示范弹奏,她们的乐器分别是二胡、琵琶、中阮、古筝,最后一个乐器比较特别,是一种非洲鼓,敲鼓的小姐姐也前四位身着旗袍的小姐姐风格迥然不同,十分干练,同时不失妩媚。

这几种乐器各有特色,我印象最深的是中阮,是唯一由人名命名的乐器,来源就是魏晋竹林七贤里的“阮籍”。另外一个就是那个非洲鼓了,这个鼓看上去与普通凳子几乎没啥两样,演奏的小姐姐也是直接坐在上面,如果她不介绍那是她的乐器,估计一般人真想不到。

接下来她们演奏的曲目均是与月亮有关,既有孤篇盖全堂的《春江花月夜》,也有千古名篇《水调歌头》,还有传统名曲《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以及《月满西楼》,乐曲时而悠扬,时而欢快,时而舒缓,时而急切,令人陶醉。

欣赏乐曲的间歇,一抬头,一轮明月已经高高地挂在树梢,正是两台天文望远镜镜头对准的方向,又大又圆又亮。

仲秋之夜已经微凉,穿上事先备好的外套,听完演奏,就迫不及待地准备先赏月。看着长长的队伍,就先去登台看古代天文仪器了。

登台一样要排队,因为台上空间有限,所以一次上去的人数不能太多。等啊等,终于到了可以登台的那一刻,登上古观象台,天体仪、象限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等8个古老的天文仪器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听工作人员讲解,这些仪器曾经被列强掠走,历经波折,终于又回到故土。

参观完古代观测天文仪器,又回到望远镜那里,终于可以清清楚楚地看月亮了。镜头里,月亮表面的坑坑洼洼、环形山、月海等都很清晰,还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哇,太棒了。

这时,另一台望远镜对准了木星,还没有离开的游客又开始排队看木星。镜头里木星和它两侧的4个小星星清晰可见,太棒了。

一晚上收获满满,古台、古仪、古乐,还有现代科技加持的赏月,内容太丰富了。还不止这些,各个展室还同时有古代天文知识展览,能从中窥见古天文的发展脉络,了解古观象台的历史。

这样的“天文馆之夜”太赞了,没能参加的你遗憾不?没关系,明年约起!(文/图 张晓芳)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