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颢哲“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11月10日至11日,以红军长征途中最悲壮的一战——湘江战役为创作背景的原创歌剧《血色湘江》,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前晚的演出现场,一段段激越昂扬的唱词和兼具史诗性与地方性的磅礴旋律,唱进了每一位观众心里——每一幕间,很多观众自发起立,面向舞台致以最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甚至有不少人久久不愿离去。
《血色湘江》剧目取材于1934年11月发生在广西桂北湘江战役的史实,讲述了在湘江战役中执行后卫任务的部队掩护中央机关和兄弟部队强渡湘江,最终全部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广西演艺集团创排,2019年“十一”前在南宁首演,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磨,此次来京与首都观众见面。
《血色湘江》分为两幕七场,最后在尾声《桂北民谣》中结束。全剧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激情澎湃的音乐、肃穆凝重的舞台氛围,带领观众回望86年前血染桂北大地的英烈们的信仰之光。总导演陈蔚介绍,《血色湘江》有机结合了歌剧的庄重大气、话剧的严肃内敛、舞剧的激情张扬等特点,力求以宏大的主题立意、知名演员的“流量”、现代的舞美技巧和深刻的精神感悟,在舞台上高擎理想火炬,传承红色基因,让主旋律文艺精品在新时代焕发新光亮。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血色湘江》在剧情设置和曲目编排上,既表现为集体、民族、国家牺牲的大场面大情感,亦重视个体人物“小我”的情感;既有对崇高信念的膜拜,又不缺失对人性怯懦、自私的悲悯,以及对生命的敬畏。《血色湘江》表面是庞大而完整的明线在牵动——男主角陈湘率后卫师为掩护中央渡过湘江与敌死战;底下是撕裂的暗线,用大量情感细节去描写乱世之中平凡个体被卷入战争的命运悲剧——同窗情、儿女情、母子情、战友情。
2018年底该剧启动创作,剧目主创、主演团队先后多次前往湘江战役的发生地广西兴安、全州、灌阳等地深入采风。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走访、现场瞻仰、访问亲历者这种沉浸式采风交流,大家都被这场悲壮战役及红军战士舍生忘死的精神深深震撼,对整部作品的领悟和感受也更为深刻。该剧编剧钱晓天介绍,《血色湘江》在创作上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剧中人物都有原型,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塑造红军的群像,具有高度的象征意味。
有许多观众对《血色湘江》的舞美效果印象深刻,比如剧中多次出现的浮桥。该剧视觉总监刘科栋表示:“用浮桥的意象,来表现生命的主题,浮桥既构成了红军与百姓之间深厚情感的寄托,又与湘江战役乃是共产党走向最终胜利的关键之役这一主题背景相勾连,构成过即重生、断即灭亡的意向,这是一座连接着覆灭与希望的生死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