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志愿军老战士参观军博展览讲述战地硝烟:一寸阵地一寸血
2020-11-13 网友投稿

文/饶强 张昭 黄俐婧 摄/饶强

在军事博物馆展厅内,黄士俊在自己所在部队15军的军旗下驻足观看。

集体一等功的荣誉证书被黄士俊珍藏至今。

在“致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主题影像展”上,黄士俊四处寻找着自己的战友。

在黄士俊的相册里,这张合影他格外珍视。86团1营包括他在内共有15位文化教员赴朝作战,其中有10位牺牲。他和其他四位战友在回国后拍下合影,留作纪念。

观展之后,黄士俊写下留言。

在授予志愿军老战士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奖章的仪式上,黄士俊讲述自己和战友的战斗故事。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上甘岭战役实景展区,取自阵地上的被炸碎的岩石粉末被展示在核心位置。黄士俊取出自己刚刚获得的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奖章放在展柜上,和牺牲在阵地上的战友们分享这份荣誉。

戴好奖章、敬个军礼,黄士俊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斗岁月。

11月5日,在军事博物馆“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上甘岭战役实景展区,展品中一锹取自阵地上被炸碎的岩石粉末被展示在核心位置。这一锹粉末中有70多枚弹片,也浸透着烈士们的鲜血。今年8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黄士俊整了整佩戴在胸前的勋章,向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敬军礼。

黄士俊是四川人,1950年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志愿军。在内江军分区军干校集训后,12月他随15军29师到达河北邢台。“部队在那里做战前准备,并更换苏式武器。我被分配到86团1营3连当文化教员。”

“1951年3月12日晚上6点,我作为86团先遣队员从丹东以北过鸭绿江。3月份的江面刚开始解冻,同志们蹚水过江,真是冷啊。”

过江后部队一路往南行进,第三天晚上到达车辈馆。“当时我们15军和60军的部队沿着土公路的两侧行军。夜里12点左右,一辆汽车只闪了一下灯光,就被敌机发现了。马上扔照明弹,紧接着就是俯冲扫射。我们卧倒在路边,敌机机炮的炮弹在我身边爆炸。飞溅的土石就打在我的脸上,像火烧一样疼。扫射过后,我周围伤亡了几位战友,这是我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经受生死的考验。”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黄士俊所在部队前往金化、铁原、平康一线阻击敌军。一路奔袭到达芝浦里,他和战友们突然与敌军遭遇。“太紧急了,全连迅速集中几挺转盘机枪和三门六零迫击炮对敌人发起攻击。敌人当时毫无准备,在公路上被打得抱头鼠窜。后来打扫战场才知道,被我们击退的是加拿大皇家团的一个营,少校营长以下160人被击毙。在撤离的路上,我指挥大家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歌唱祖国》。打完这一仗,同志们别提多痛快了。”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按彭德怀司令员的话讲,五圣山不能丢。如果丢掉,朝鲜中部将无险可守,我们的防线将后撤200公里。我们秦基伟军长当时表态,哪怕把15军打剩下一个人,五圣山也不丢一寸土地。”

黄士俊所在部队作为军预备队一直在五圣山后山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我们的任务是穿过敌人的火力封锁,进入597.9高地0号阵地的坑道,反攻夺回地表阵地然后固守。29日晚上,全连轻装,只带武器出发。经过敌人严密的炮火袭击,阵地上被炸得寸草不留,岩石变成了粉末,最深的地方快两米,这样的情况导致机枪都架不住。所以我们尽量多带手榴弹、爆破筒这样的武器。我当时腰上挂满了手榴弹,胸前还别了两颗苏联造的反坦克手雷,这个家伙分量重,是对付敌人碉堡的。”

从出发阵地到坑道有1000多米的距离,敌军不间断开炮封锁。黄士俊和战友们在被炸碎的岩石间匍匐前进,谁也不敢出声音,生怕暴露。突然,敌人又开炮了。“二班的副班长符光宇的两腿被炮弹炸断,他忍着疼痛小声对战友们说‘你们从我的身上踩过去吧’。”战友们含着泪继续前进。

第二天夜里,反攻战斗开始。“我们全连就一个信念,夺回阵地。敌人碉堡里的机枪都是对着坑道口,部队刚一冲锋就遭遇了很大的伤亡。连长指导员负重伤,副连长张洪山带伤指挥战斗。爆破组长邱宪章,第一个用手雷炸毁了敌人地堡。他和战士肖柱义、秦春生冲在最前边,好不容易运动到敌人的第二道铁丝网附近,敌人突然打起照明弹,随着机枪声响起,肖柱义和秦春生牺牲在了山坡上,邱宪章迅速扑向敌人主堡用爆破筒炸毁了地堡,为后续部队冲击坑道和夺取胜利创造了条件……他在连续炸毁三个地堡后,被敌人打中光荣牺牲。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我们夺回了地表阵地转入坚守作战。”

“阵地上都是岩石的粉末,手榴弹投出去都是噗噗的声音。我们干脆从军装上撕下布条把几颗手榴弹捆在一起,拉导火索后数三个数再扔出去。这样手榴弹在空中爆炸,敌人躲不掉。黄继光式的堵枪眼,拉响手榴弹、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的烈士天天都有,真是一寸阵地一寸血。”黄士俊说。

在阵地上坚守4天4夜,黄士俊和战友们打退敌军数次反扑,圆满完成任务。战斗过后,全连155人只剩下21人。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攻必克、守必固锦旗,全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很多人没有留下一根骸骨、一缕衣衫、一句遗言。他们的遗体和这片阵地融为一体,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

1954年,黄士俊随部队回到国内。1981年转业,1994年8月退休。和平年代,他深藏自己的立功证书,从不提起这段经历,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的荣誉。直到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时,他的故事才为人所知。“我一直认为为国出征是我应尽的责任,真正的功臣是那些牺牲的烈士。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能有机会去上甘岭烈士陵园,祭奠一下那里的战友!”黄士俊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