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瑶)竹制的平衡蜻蜓,随意给它一个支点,就能悠然轻舞;线绳牵着一只“雨燕”,甩动时发出燕子般的叫声;轻轻一按,木质小猫、小狗等萌宠缓缓爬坡,简直要“萌化”了……昨天上午,在朝阳门老北京玩具展上,胡同居民林大强流连忘返,仿佛穿越到了小时候。
上午10时,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传来阵阵欢笑,在这里,老北京玩具复原及创新项目成果展正在进行,胡同居民络绎不绝、兴致盎然。展厅里,满屋子的老北京玩具让记者这个外地人眼前一亮,叫得上名字的,诸如兔儿爷、风车、泥人、毛猴等传统节令玩具,太平燕、小鸡啄米、鸣蝉等充满老北京风情的特有玩具,都由手工制成、精美有趣,有的几可乱真。还有那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榫卯结构的生肖玩偶、爬坡的萌宠、打架的竹人、提线的狮子……各有各的玩法,统共足有60多种、近百件,令人爱不释手。
“嘿,这不就是我小时候玩的嘛!”拿起一只带着线绳的“雨燕”,老北京林大强来了兴致。一根竹棍、一条线绳,牵着一只约摸十厘米长的“雨燕”,仔细瞧,木棍、铁丝串起由硬纸做成的“雨燕”身体、尾巴,“雨燕”嘴中吐出铜制的尖角,抵在前端铝制的圆形小铝片上。手持竹棍,甩动线绳,“雨燕”随风上下翻飞,发出悦耳的叫声。“这叫太平燕,北京孩子小时候经常玩儿,甩起来后,通过铜制尖角和小铝片的摩擦,发出声音,是当时胡同里的一景儿。”制作者赵迪说。
赵迪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也是一位手工艺者。展出的近百件玩具中很多出自他之手,还有不少是居民拜师赵迪一起复原、创新而来。“我从小在广安门长大,这些玩具都是小时候玩儿过的。去年,朝阳门街道启动‘京城南北 智作东西’老北京玩具复原及创新项目,我参与其中,和胡同居民一起把逐渐消失的老北京‘耍货’复原出来。”赵迪说。
展厅墙壁上,张贴着十多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老北京玩具照片,这些照片成为赵迪和居民们复原、创新玩具的样本。通过吐故纳新、保留精髓、创新形式,他们复原了太平燕、小鸡啄米、鸣蝉等一批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玩具,还选择了其中部分玩具进行创新。
街道还向居民征集老玩具及相关的故事,邀请居民共同制作、改造、创新设计。在当天的展览现场,手艺人们就开起“太平燕制作课堂”,三十多位居民踊跃参与,纷纷制作出了精美的太平燕。
“老北京民间玩具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生活、民俗底蕴。成果展示只是朝阳门老北京玩具复原及创新项目的一个环节,街道面向居民定期开展老北京玩具手工体验课,让居民亲手重塑玩具、重温记忆,让传统手工艺良好传承发展。”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宗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