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河东之光:神秘历史里的隐“匿”族群
2020-11-23 网友投稿

戴华刚  这个古老的族群,曾经活跃在黄河之滨,与其他方国共同拱卫商王朝;但其历史却未见于记载,连远古的甲骨卜辞也无迹可寻。如同它的国号“匿”一般,曾经来过,忽而消隐,留待后人重新发现与遇见。

奔腾游走的黄河跨过宁蒙平原,腾跃陕晋深谷,九曲身姿在山西西南境自北而东奔流转折绕了一个弯,划出了古称“河东”的文明摇篮,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晚期高等级贵族墓便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酒务头遗址位于商王朝统治区域的西部边陲,拥有丰富的盐、铜资源,墓的主人所代表的族群在拱卫都城、调运资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揭晓了晚商时期河东地区诸多地方势力中的这一翘楚,以及他们在千里河山之间留下的青铜文明之光。

山西闻喜酒务头遗址,是一部商代晚期的传奇,一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是一段失落的历史,一个惊天谜案。

这里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等珍贵文物多达数百件,其中5座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在墓葬形制、埋葬习俗、器物组合和纹饰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与商文化演进过程的相同特性。

通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青铜器的纹饰、造型判断,考古工作者最终确定这座墓葬为商代晚期遗存,和专家的预测一模一样。这一发现很具震撼性,因为在晋南地区,晚商遗存是个空白。最重要的是,墓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青铜器组合,充分彰显了墓主人尊贵的身份——有可能是仅次于商王墓葬的贵族首领。有证据认为,墓葬主人极有可能就是与商王同族的人,被分封到此处建立了自己的属地。

商代晚期,以关中岐山周原一带为核心的周人,已经具备与以殷墟为核心的商王朝分庭抗礼的实力,甚至可以想象:这两大势力集团在晋南一带为了争夺领地而引发的战事何其激烈。这处大型墓葬的发掘,实证了晚商时期晋南地区殷商贵族聚落的种种情况。

殷商贵族嗜好饮酒,创制了各式各样的酒器,饮酒的仪式感比后世的茶道还要强。展厅里有一组青铜爵,多少道出了后世“爵位”一词与早期作为酒具的爵的特殊渊源。

酒务头墓葬除了等级高、墓主人身份显贵,另一重更为重要的发现,是在出土的青铜器物皆能看到刻有相同族氏名“匿”的铭文。这才是让世人感到神秘的地方,因为里面隐藏了太多历史谜团。

“匿”到底是什么意思?在相关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匿”的记载!好在考古学者从山西历代考古发现中,也在不断刷新历史,他们先后发现了丙、先、倗、霸等方国的存在,依此判断,“匿”就是一个方国的名字,酒务头遗址所处的地方在商朝时期,就有可能是一个名为“匿”的小王国。它本是在边疆拱卫商王朝的一个小附属国,因为和商王室同姓而得以立国。

一段历史,一个谜案,一个名叫“匿”的失落之族,不见于任何历史记载,甲骨卜辞也无迹可寻。

有隐藏之意的“匿”,其甲骨文从“乚”,金文从“匚”,有专家认为,其似采桑藏匿筐中形。而“若”的象形也类似女子举着双手干活之状。《说文解字》曰:若,择菜也。其实择菜不必举着双手,看上去更像采摘叶果。古文字中的“若”可能跟“捋”有关,意为采集。

那“匿”字的踪影,从何觅寻?

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史,相当篇幅见诸青铜器上那些佶屈聱牙又包罗万象的古金文。后人得以释读上古中国的历史场景和神秘故事,辨出藏于历史深处的商周王朝的运行轨迹。同样,酒务头遗址大墓的商文化特性也通过出土青铜器传达出来,器物上的“匿”字族徽铭文,便为探寻墓地主人的古国踪迹和人文渊源提供了重要的身份标识。

鼎在人类历史早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常常被视为王权的标志。子匿方鼎、子匿圆鼎是酒务头遗址出土的青铜重器。商周时期的青铜方鼎,数量远远少于圆鼎,地位更为尊贵。方鼎饰夔凤纹、兽面纹、雷纹,内壁一侧铸有“子匿”铭文,应为族徽或人名。圆鼎表面饰兽面纹、雷纹,足根部饰兽面、凸弦纹,鼎内壁同样铸有“子匿”铭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文献记载中,未曾有“匿”的出现,而在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中,也展示过刻有“匿”字样的青铜器,只是人们无法解读它的由来以及出土地点,而酒务头墓葬出土的方鼎和圆鼎上的金文,或许能为这些身份未知的青铜器,提供一个关于“家”的记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