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关村剑指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2020-12-04 网友投稿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在改革创新的潮头浪尖,努力向前奔跑。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关村也亮出了优异的“十三五”成绩单。

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优秀人才加快聚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业高度活跃,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中关村已经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从中国“创新高地”,一步步走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在全球舞台彰显中国“创新力量”。

1 探路者:改革激活科创活力

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屡创“首次”,“改革”一词早已沉淀在中关村的基因之中。“十三五”期间,中关村依旧是科创领域的改革“先锋”,在人才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等领域勇当“探路者”,为全国科创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公安部就出台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其中有10项专为中关村“量身打造”。为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永久居留提供“直通车”、设立专门审批服务窗口等新政,都是全国首创,也是全国外籍人才管理力度最大的制度创新。中关村还联合市编办印发实施《北京市外籍人才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定代表人登记办法(试行)》,扩展外籍人才在中关村干事创业的平台。

“火花”活动是中关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出的创新实践之一。2019年5月,为了发挥中关村创新源头作用,中关村管委会推出科技成果转化“火花”活动,让科技成果的拥有者和投资人、企业家同聚一堂,现场碰撞出诸多“火花”。例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CAR-T项目参加火花活动后,受到多家投资人和孵化器的青睐,很快就与某医疗专业基金签署2000万元投资意向,并获得昌平国际精准医学加速中心的入住邀约。

截至目前,中关村“火花”活动举办了65场,涉及40多家科研单位,北大、清华等高校,农科院、中科院计算所等研究院所,中电科集团、中航工业等大企业研究机构,北医三院、积水潭医院等研究型医院的380个优质科技成果及早期转化项目得到推介。在“火花”活动牵线搭桥的基础上,中关村管委会还成立了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将成果源头、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企业等成果转化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进行整合,并统筹协调各区分园提供空间、政策、资金等落地支持,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10月,中关村管委会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打造的“中关村企业线上融资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平台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即中关村金服为载体,开启中关村示范区“线上+线下”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也是中关村为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又一次尝试。

五年来,从率先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到支持北京首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设立运营,从“新三板+H股”两地挂牌机制顺利落地到推动新三板改革深化和北京四板市场发展,中关村畅通多条渠道,为科技型企业筑好“金融后盾”。

“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着力促进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更深层次制度障碍。”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今年,中关村还推出了“千亿万户”服务计划,预计用3年左右时间,为超万家次科技型企业提供超过千亿元的金融服务。

2 策源地: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今年10月30日,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全面运营,这也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唯一授权以“高端制造”为主题的特色园区,研究院重点发展无人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智能机器人、医工交叉等高端制造产业领域。自2015年建成以来,经过5年的发展,园区集聚了一大批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无人机等领域的优质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新兴产业”是中关村“十三五”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中关村先后出台“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药品医疗器械、第三代半导体等9个细分产业政策,促进重点前沿产业发展;制定《北京市创新型企业服务行动工作方案》和中关村领军企业创新升级领航计划,推动建立北京市创新型企业服务工作专班,加快打造航母型科技企业。

依托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5G大赛和中国创新挑战赛中关村专题赛,中关村支持179个高精尖培育项目落地,支持寒武纪、龙芯中科等建设19个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百度全球最大规模深度神经网络百度大脑、寒武纪国际领先的深度学习智能芯片、龙芯中科国内首款通用CPU、百济神州国际原创抗癌治疗系列药物、京东方国际领先的柔性AMOLED生产技术等一大批重大技术突破持续涌现。

随着《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落地实施,中关村已经培育形成前沿信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生态环境与新能源、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其中,前沿信息产业规模超2.5万亿元,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逐步成为全球创新高地;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生物健康产业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

3 软环境:打造创新“生态圈”

创新“种子”在中关村播下,如今一步步成长为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圈”。业内人士评价,现在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就像一处“涌泉”,智慧的泉水会在环境的压力下自动喷涌出来。

中关村创业大街的3W咖啡店,经常有初创企业在这里交流讨论经验。短短几年,这间咖啡店从早期的创业服务平台升级为企业服务平台,并将创新型企业孵化模式成功复制到深圳、广州等10个城市。在中关村有许多像3W咖啡、创业公社这样的创新型孵化器,他们是许多双创企业的“摇篮”,也是中关村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

“中关村服务创新创业,靠的不是简单地集聚创新要素和主体,不是简单地提供政策优惠,而是形成有利于‘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集聚高校院所、科技企业、优秀人才、创业投资、孵化服务、创新政策等六大要素,形成了由众创空间、创新型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知识产权、律师、会计等专业机构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为了厚植“生态系统”成长的沃土,中关村构建了多层次人才支持体系,让人才“引进来”,也“留得住”。通过成立中关村国际人力资源服务联盟,建设中关村国际青年创业平台,中关村汇聚起全球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及国际高端创新要素;中关村雏鹰计划重点支持35岁以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已累计支持942人次;45家海外人才创业园累计孵化海外人才创办的企业6000多家。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关村地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到全国近20%,引进海外人才占全市达65%以上。

中关村管委会还为创新各个环节搭起来“姻缘桥”,支持高校院所、央企、医院、市场化机构等建立44家中关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4家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训基地,持续发掘高价值成果,畅通创新源头;支持建设40家硬科技孵化器,为技术驱动型创业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小批量试制、中试熟化、检验检测、产业对接、创业辅导等服务,助推创业企业发展壮大。

4 共同体:“中关村”品牌遍地开花

经过多年发展,中关村早已走出北京,辐射全国。“十三五”期间,中关村继续加强一区多园规划引导,推进“三城一区”及特色园区建设,以开放创新姿态,助力全国科技创新发展。

中关村制定了《中关村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2020年-2035年)》,印发实施分园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示范区重点发展组团和各分园主导产业,聚焦重点发展组团,建立重点任务清单,推动成立园区专业运营机构,引导各分园聚焦主业,实现高端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设立中关村一区多园高精尖产业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各分园重点产业化项目、重点研发平台。

中关村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签署《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出台实施支持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初具规模。截至2019年底,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地区成立8065家分支机构,涉及投资2306.9亿元。

走出京津冀,中关村在国内区域创新合作上,加强与南宁、银川、拉萨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及北京对口扶贫协作地区合作,支持企业到当地开展项目合作、拓展市场,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截至目前,累计在京外合作共建园区27个。

中关村还聚力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机构对接,支持国际商标协会(INTA)在中关村设立分支机构。中关村管委会在硅谷、伦敦等地新设立了11个海外联络处,累计已达19个,推动人工智能项目“JINA AI”、“人造细胞”项目、“AI触觉传感芯片”项目等一批前沿科技项目落地中关村。 文/魏昕悦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