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有许多隐秘角落,无论是神秘的未开放区,还是开放区的幽深处,都成为故宫魅力的一部分。最近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带着观众“上天入地”看故宫:爬上皇极殿房顶除草,赏鉴养心殿的贝壳瓦片,俯视太和殿前身的地基……今天,一起换上特殊视角,探索故宫的隐秘角落。
这是家喻户晓的故宫,也是人们无法完全看透的故宫。修缮、保护和研究故宫建筑,能多发现一些未知。我们的“微游览”,从“挖开”太和殿开始。
第一站“挖开”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这样一座宫殿,地下建筑必须厚重坚实。如今,想直接了解太和殿的地下建筑,很难。毕竟我们无法大规模挖开太和殿,了解地下的“隐秘角落”。
不过,我们可以前往千里之外的安徽凤阳,探寻紫禁城的最初模板。
凤阳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称帝第二年,朱元璋决定在自己的老家,修建明中都。中都的营建不仅工程浩大,而且极尽奢华壮丽。明中都遗址,将当时的建筑秘密埋藏下来,展示了明初宫殿“土作”工艺的最高标准。
明中都的最核心建筑,是紫禁城太和殿的前身。这里的台基为层层碎石、夯土浇筑而成,仅挖掘出来的部分,就各有18层之多。这一“土作”工艺被紫禁城沿用,并进一步优化。太和殿的地下风景,可以由此展开推想。
第二站上皇极殿房顶除草去
第一站带你“入地”,第二站带你“上天”。
由太和殿往东北方向走,我们来到皇极殿。皇极殿是乾隆帝仿照太和殿打造而成,作为自己退休后的居所。
有人传说,故宫的房顶不落鸟、不长草。但传说只是传说。草木的种子,或是随风飘扬,或者随着鸟类粪便从天而降,一旦落到瓦缝生根,足以摧毁木构宫殿的防水系统。
在清代内务府的记载中,每年春秋两季,紫禁城都要组织专人飞檐走壁除草。有趣的是,不同宫殿的顶上,常常会生长出特定品种的草木。
乾隆或许不知道,皇极殿的屋顶,是地黄生长的沃土。
如今,上房除草,是故宫日常维护的必行之事。
第三站围观延禧宫的德国瓷砖
从皇极殿的房顶下来,我们来到毗邻的延禧宫。延禧宫属于东六宫之一,来过这里的游客,一定对西洋建筑风格的灵沼轩印象深刻。
1908年,清朝开始修建灵沼轩,未完工,清帝国已灰飞烟灭。如果当时这座建筑完成,或许今天我们在延禧宫游览时,会看到中国最早的水族馆。
水族馆看不成,只好看看这里遗留的建筑材料。在灵沼轩留下来的建筑材料中,有一组瓷砖,来自遥远的德国。
根据瓷砖上的商标文案,研究人员发现,一家初创于1740年代的德国陶瓷企业,生产了这批瓷砖。这家企业今天仍在营业。
100多年前,这些印有精美花纹的瓷砖,漂洋过海,被运送到遥远的中国皇宫,铺装在这座西洋水殿中,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小小见证。
第四站赏鉴养心殿的贝壳瓦片
由延禧宫出来向西走,我们去往养心殿,来看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
1毫米的厚度,如冰糖般半透,反光时具有珍珠般光泽,切割起来质地坚硬却极易分层。如果不告诉你,你能发现,这是一种瓦片吗?
走遍故宫,这种特殊的瓦片,只出现在养心殿正殿后檐这一个地方。很长时间以来,大家以为,它们大概就是由某种特殊的云母片制作而成。
2018年9月,养心殿大修正式开工。借着这次大修的机会,人们拆下这些瓦片拿去研究,才发现这并非云母,而是一种名叫“海月”的贝壳。
养心殿正殿后檐,也是目前北京发现的唯一一处,正在使用贝壳当瓦片的建筑。这种曾经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窗贝,是如何走进皇宫内院的?专家仍在寻找答案。
第五站解密养心殿透风砖
欣赏了贝壳制作的瓦片,先别着急离开养心殿。看看一块曾经发现秘密的透风砖。
透风砖,是古代匠人的一个精巧发明。镂空的砖雕能够通风,帮助包裹在墙体里的木头立柱,及时排出湿气,降低朽坏的可能性。
2019年1月,养心殿西配殿的一块透风砖,给故宫博物院送来了一份特殊礼物。工作人员在勘察这块透风砖时,在尘土中,发现一个卷成细筒的黄色卷轴。
那是一张100多年前的戏折,记录了清代中晚期,一次宫廷新年戏曲演出的节目单和演员表。
谁把戏折卷成小细筒,塞进透风砖?这已经很难查明。那个人一定没想到,这张戏折如同一个漂流瓶,百余年后被后人找到,视若珍宝。
第六站听听长春宫的彩画故事
从养心殿出来向西走,来到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在这里,乾隆与富察皇后的爱情故事,已经家喻户晓。
但在爱情故事之外,长春宫留在屋顶房檐上的彩画,也是一道不容忽视的风景。如今长春宫留下的彩画,是慈禧在这里居住时,特地重新绘制的。
和瓦片一样,彩画同样可以阻断风雨的侵蚀,起到保护木质结构的作用。皇宫里的这些房子,也被彩画装点了一层“美颜”。逛故宫时,你仔仔细细看过这些“美颜”吗?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上,故宫古建部特意复制了长春宫的一幅游廊彩画,用以展现清代晚期紫禁城的新变化。
如今,古建部一直按照传统工艺,绘制和保存具有代表性的彩画小样。相比于照相复制,绘制彩画小样,虽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能保留丰富的工艺信息。这是古建彩画研究与保护,一个不可替代的步骤。
第七站抢救玄穹门门梁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玄穹宝殿。许多游客,对这个紧邻景阳宫的宫殿比较陌生。因为这里仍是未开放区域。
玄穹宝殿,是明清两代皇宫举行道教活动的场所。玄穹门是通往这座宫殿的最后一道守卫。在漫长时间侵蚀下,它已经不再坚固。
玄穹门的问题,出在一根糟朽的木梁上。如今,面对糟朽的木构件,古建修缮人员常常陷入两难。
从功能角度看,完全采用新木材,受力能力肯定更加优秀,但从文物保护角度看,则需要尽量多地保留原始材料和历史痕迹。
古建部最终敲定修缮方案,将木料完好的部分留下,缺失处用新的木条补上。这根新旧合一的木梁,将继续支撑玄穹门的琉璃装饰。木料上留下修缮完成的日期,将为下一代修缮者提供技术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