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为600岁延寿街寻“新欢” 给老房子建档 给老胡同“包装”
2021-01-11 网友投稿

西河沿大街往南、琉璃厂东街北边,西至南新华街、东达延寿街,方圆11.7公顷的地界,学名是延寿街区。过去600年间,这片胡同的走向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惟有花随四时开落,胡同人家搬进迁出。去年,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丁奇带领团队入驻延寿街区,和老街坊聊天儿,为老房子建档,一连串“问诊把脉”后,希望通过延寿街区城市设计方案研究项目,为这片有故事的街区留住独具京味儿的烟火气。

延寿街变迁

“先有延寿寺,后有延寿街”。辽金时期,延寿寺作为皇家御苑,是辽南京、金中都的郊野大寺,当时,整个琉璃厂都属于延寿寺。元代时,延寿寺被毁。明初,延寿寺在原址上重建。清代时,编制四库全书的琉璃厂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聚集,延寿街的商铺和生活性服务业也日益发达。民国时期,延寿街上有104个门牌,买卖铺户就有90多家。新中国成立后,延寿街延续着生活服务业和社区商业的功能,继续服务着胡同居民。

现状

600年未变的“老”城记忆

在项目具体负责人、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史琦看来,延寿街区是大栅栏片区仅存的600年一直未变、“活着”的胡同。他解释,“未变”包含了功能、肌理和生活性服务属性三个维度。“从清末开始,延寿街就是一条服务于大栅栏片区百姓生活的街巷;这么多年来,胡同的宽度也不曾改变,基本保持了之前的肌理。”

一点一滴,仍是旧时模样的延寿街区细心地保留着。“延寿街区遗存了大量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且绝大部分建筑均保留了传统的格局和形制。”史琦说,街区整体风貌完美地体现了“老”城的城市印记。

问诊

为老街“建档”

走访入户摸清家底儿

如何在原汁原味保留街道风貌和业态的同时,提升街区品质,是团队最主要的任务。

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保护院落、会馆、名人故居、历史遗存等80多处,占街区总面积的43%……每一处,团队用脚丈量。史琦介绍,这次项目做到规划先行,摸清了家底儿再干活。

项目一启动,设计团队就开展了涵盖社会学、城市规划、建筑学、交通、市政等多方面的街区调研,通过走访入户,为延寿街区的每家每户建立“风貌保护信息库”,让老城保护更新有据可查。

挖掘胡同“味道”

两个王致和搞清渊源

结合历史资料、文献记载以及众多老街坊的口述历史,团队挖掘出许多隐藏在幽深胡同内的精彩故事。比如位于延寿街49号的大栅栏街道文体活动中心,您可能想不到,这里的故事带着“味道”——曾经是王致和南酱园旧址。

“之前一直听老人们说有两个王致和,这次我们终于搞清楚了。”走访中,史琦遇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老人回忆了王致和南酱园的“前世今生”:清康熙年间,从安徽来的举子王致和因为屡考不中,干脆在延寿街路西购置了一处门面,做豆腐。一次失误让他“歪打正着”,做出了臭豆腐和酱豆腐。这两种有“味道”的食物不仅受到老北京人的喜爱,还赢得过慈禧太后的青睐。王致和南酱园身价倍增,一度成了有资格“持腰牌进宫”的作坊。

生意兴旺了,模仿者也接踵而至。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光绪年间,诸多酱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宣武门外、延寿寺街等地相继开设。“高仿”之一的“王芝和”酱园就设在了延寿街南端。史琦说:“根据老人的回忆,我们定位到了两家酱园的具体位置,经过与文献资料比对,基本确认了真实性。”

亮出胡同往事

找回老院子高光时刻

这些摸底调研成了设计团队对历史街区进行更新复兴的基础。“我们要围绕这些故事去打造一条文化路径,把曾经碎片化的、有过误读的历史信息梳理清晰准确。”史琦说。

丁奇表示,以文化共识为手段是此次延寿街区更新设计探索的新模式之一。当然,针对不同的胡同记忆,团队也将采取不同的展示手段。

有些需要进行保护性修缮。在刘家胡同里,漆面斑驳的院门上依稀可以辨认出“新华书店”的字样,这里曾是西鹤年堂药铺总经理刘一锋的宅子。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新华书店开放,后来成了书店的职工宿舍。老院子里,私搭乱建,犄角旮旯塞满了杂物。设计团队希望能通过保护性修缮,找回老院子的高光时刻。

有的则需要增加“时尚感”。延寿街上曾经有个廉记书铺,相传书铺名字的得来与一个故事有关——有位书生在书铺故意踩住另一位客人掉落的铜钱,等人走后弯腰捡起,这一幕被一位老者看在眼里,两人攀谈几句后分手。后来,书生通过了吏部考核被派到江苏常熟县任县尉,还未得到江苏巡抚接见,就被告知因为“贪钱”被革职。还未上任怎就成了贪官?得到的答复是“在书铺中就爱一枚铜钱如命,当上地方官,怎会不绞尽脑汁贪污呢?”书生这才得知,书铺中与他攀谈的老者就是巡抚大人。设计团队计划将这个有趣的故事重新“包装”,“我们会在书铺的附近打造一个社区图书馆,在阅读空间中通过一些小景观对原来的故事进行重现。既弥补原来街区里阅读角落的缺失,也呈现一定的教育意义。”

讲述“活”历史

打造独家记忆博物馆

还有些设计仍在讨论中。比如延寿寺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设计团队将进一步挖掘建筑原有内涵,辅助文献等,将其打造成一个文化展示场所,用来讲述宣南市井生活与文化,成为街区的独家记忆博物馆。

“绝不是把所有建筑都恢复到明清时期才叫历史街区。我们会遵循历史演变的客观规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制都会妥善保留。”史琦说,人们行走在街区里,宛如走进活着的历史。

提升

老房子住出新感受新便捷

胡同拐角处添了口袋公园,绿意花丛,小鸟鸣叫;精心设计的交通规划落地,人们漫步胡同无需时刻担心为机动车让路;琳琅满目的小店儿能够一站式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胡同居民的生活也会随着项目进行而变得更便捷。

史琦说,设计团队将全面分析整理胡同大市政与院落小市政的关系,做好彼此的衔接和补充:大市政先介入,最大范围内实现雨水、污水分离,解决夏日雨季到来时街道积水横流的局面;对于特别窄的胡同,则利用新型化粪池技术改善现有的排污系统,同时引入新型马桶解决特殊条件的个案情况。“这时之前的入户走访就发挥了作用,能保障具体问题的具体施策。”史琦说,通过一系列技术的组合拳,力争实现厕所入院的100%覆盖。

“我们还将打造一个慢行交通圈。”史琦介绍,自行车乱停、老人代步车占道等交通问题都将分类分级得到解决。比如,针对胡同较窄的现状,将逐渐倡导“机动车限停”;通过梳理院落,为老年代步车腾换出更多停车空间;引入智慧系统,实现共享单车的精准落锁等。

“我们还希望能引入品质更高的业态形式,为当地居民服务,比如精品小店、面向老人的洗浴服务、干洗服务等,使整个街区形成内循环、外联动的态势。”史琦说,延寿街区是一个宣南市井生活与文化菁华荟萃的街区,见证了古都北京的历史变迁,保留着典型的宣南民居风貌。他和团队憧憬着,未来这个街区不仅能原汁原味保留住传统风貌,更能展现出传统人居与现代生活的绝妙融合。本报记者 牛伟坤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