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区,名山众多,既有巍峨壮观的百花山,又有清秀柔美的妙峰山。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奔涌流过,孕育出了独特的永定河文化。值得一提的是,门头沟古刹众多,而作为寺庙附属文物的古塔,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比如,在潭柘寺塔林中,留存有僧人墓塔七十五座,年代最早的建于金代。塔林历经元、明、清三代,僧人墓塔数量逐渐增加,成为北京寺庙中现存最大最集中的塔林。门头沟地区的古塔,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既有体型高大的密檐塔,也有简约大方的覆钵塔;既有玲珑剔透的汉白玉质经幢塔,又有难得一见的组合塔。
这些古塔中不乏建筑精品,坐落于白瀑寺的圆正法师灵塔和仰山栖隐寺的“和尚塔”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两座古塔形制特殊,样式独特,是古塔中极为少见的组合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体现了建造者和设计者的标新立异,是建筑史上的创新。
白瀑寺位于雁翅镇淤白村北八里的金城山下,寺院坐北朝南,该寺建于唐代,在大雄宝殿西侧现存有一座金代古塔,名为圆正法师灵塔。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正公法师灵塔铭》记载,正公大师法名圆正,俗姓曹,于辽咸雍三年(1067)出生,后拜当州崇仙寺僧人为师父,十五岁具戒始习律,后又听华严大经。辽寿昌年间,正公大师来到金城山,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于是感叹道:“此胜景可见佛寺”。正公大师决定留下来,在此修行。
辽乾统初年(1101),昌平、玉河、矾山、怀来四县的僧众集资共建佛寺,从此白瀑寺逐渐发展成当地一大名寺。金天会十一年,圆正大师突感不适,后病情加重,天会十二年(1134)圆寂。圆正法师的一生,生活节俭,对于金银财物,功名利禄,视其为草芥,对弟子却极为严格,因此深受敬重。圆正法师圆寂后,僧众分建二塔供奉其真身舍利。一为灵骨塔,在院外坟山之上,今已无存;一为舍利塔,在院内西面。 如今现存的圆正法师灵塔,正是当年的舍利塔。
这座塔,坐北朝南,《大金燕京宛平县金城山白瀑院正公法师灵塔记》中记载为圆正法师舍利塔。这是一座由密檐式塔和覆钵式塔相结合的组合式六角形砖塔,属于罕见的组合式塔。塔基部分为须弥座,在须弥座的每个面上,各开有两个佛龛,龛洞内原供有佛像,现佛像已残毁。塔座的上方为三层仰莲花瓣,将塔身托在中心。
另外,正面塔门的东南、西南两面上,原各有一石碑,现仅存东南面石碑一块。在第一层塔身的六个转角处,雕有经幢式小塔。按照建造佛塔的等级,只有德高望重的高僧才可在塔身转角处雕刻经幢式小塔。
门头沟另外一座造型特殊的组合塔,位于仰山栖隐寺塔院内的“仰山第七代公□和尚之塔”(俗称“和尚塔”),它位于仰山栖隐寺遗址上。
据元代赵孟頫撰写的《仰山栖隐寺满禅师道行碑》云:“谨按栖隐寺始建于辽,至师为二十六代……”可知仰山寺在辽代已有。然而,部分文献又有仰山栖隐寺创建于唐代和金代的不同说法。
比如,《门头沟文物志》中记载:唐朝末年,沩仰宗北传幽州,其门徒在西山创建山院。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寺院《铸钟碑》称该寺名为“幽州幽都县仰山院”。
如今,在通向仰山的山道旁,发现了多处摩崖石刻,碑文是雕刻在粗糙的石壁上,虽然有些字已经风化缺损,但多数字体还是可以辨别出来。该摩崖石刻为重修仰山寺时所刻,石刻提到在《古仰山寺碑记》中,曾记载仰山寺创建自唐朝。摩崖石刻刻于清光绪年间,对于考证仰山寺创建于唐代说提供了重要线索。
而关于仰山栖隐寺创建于金代说,记载较多。现栖隐寺东院,留存有一通石碑,上面刻有《仰山栖隐寺重修碑》,这通碑是明代天顺年间所立,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创始于金时,金之诸主屡尝临幸”,也就是说这块碑明确记载了该寺创建于金代。
《日下旧闻考》《帝京景物略》《康熙宛平县志》以及《宛署杂记》等书籍都记载栖隐寺为金代所建。如今仰山栖隐寺的确切创建时间仍有待考证。
一座深山中的古寺庙,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创建年代,而且文献和碑刻能相互印证,其中的故事值得深入研究。
栖隐寺内原建筑早已毁坏殆尽,近几年,寺庙建筑正在逐步恢复之中。寺外的一圈高大围墙为该寺的原有建筑,仔细观察,围墙是用辽金时期的勾纹方砖层层垒砌。进入仰山寺后,遍地可见类似的勾纹方砖。
仰山栖隐寺真正迎来辉煌时代,应是金代。据《长安客话》载,金章宗曾经到此一游,并写有“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莲花里梵王宫”的诗句。
据《门头沟文物志》载: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赐寺额为“仰山大栖隐禅寺”。1180年,金世宗重建,至此,仰山寺达到历史上最繁盛时期。
在仰山栖隐寺的北面山下,是该寺最大的塔院,这是仰山寺历代高僧长眠之地,原有各式墓塔近八十座。如今,塔林毁坏殆尽,能看到的只有三座残墓塔。其中的一座就是“仰山第七代□公和尚之塔”,它建于金代,位于塔院的中间,高4米。塔基和塔檐均为六角形,塔基之上是须弥座。在须弥座的上方有三层砖雕仰莲花瓣,正中安置着一个鼓式的塔身。形状似椭圆形,这种造型的塔身在众多古塔中较为罕见。
异形古塔在北京地区存量不多,而且大多建于辽金时期,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一类的塔没有固定的规制,是几种类型古塔的组合。
门头沟区的这两座组合式塔,从结构上看,都是密檐式与覆钵式相结合的墓塔。密檐式塔是从楼阁式塔发展而来的,木质结构的楼阁式塔在向砖、石结构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密檐式塔。它最早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辽、金时期趋于成熟。
覆钵式塔又被称为喇嘛塔,最早在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中出现。到了元代,因为皇室大兴喇嘛教,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覆钵式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覆钵式塔的代表。
京西著名的佛寺一般都规模宏大,这与旧时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有着直接关系。例如潭柘寺,寺院面积广大;白瀑寺庄田甚多;仰山栖隐寺在金元时期,空前繁盛,是金朝的皇家寺院,级别甚高。京西门头沟也诞生了众多高僧,如戒台寺的法均大师,白瀑寺的圆正法师等,这些都为门头沟建造古塔创造了条件。这些寺庙里出现古塔中的精品——异形塔,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