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到北京历代帝王庙里探究姓氏起源
2021-01-24 网友投稿

说起历代帝王庙,北京人不会陌生。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迄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正殿“景德崇圣殿”祭祀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代的188位帝王,东、西配殿从祀79位功臣名将,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庙宇。2020年12月23日,历时近两年的局部整修,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恢复对社会开放。全新亮相的《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以及《关羽身首魂尊》专题展因为加入了互动和多媒体展示,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观展·解码

188位帝王中为何不见秦始皇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黄袍加身者四百余人,可历代帝王庙内供奉的却只有188位。为什么有些皇帝没有“排面”,无法享有一席之地?这一兴盛于明清两代的祭祀重地,又是如何建立并选出供奉者的呢?

走进历代帝王庙正殿景德崇圣殿,可以看到高大的立柱全部使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地面都是紫禁城使用的“金砖”。大殿的建筑规格很高,重檐庑殿顶。阔九进,深五进,寓意九五之尊。对于明清两朝皇帝来说,历代帝王庙、太庙和孔庙是一个级别的。东西两侧配殿内,就是史上著名的辅佐帝王的名臣名将,一共79位。

从祭祀帝王数量来看,嘉靖年修建北京历代帝王庙时祭祀18位帝王;清顺治年间增加到25位;乾隆年间则增加到188位,直到如今。

历代帝王庙中供奉的帝王是经过明清两代皇帝精挑细选后确定的。其中没有清代帝王,因为这是清代帝王祭祀前朝帝王之所。而为政暴虐,得位不正,或对朝代灭亡负有责任的帝王不得入祀。

根据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发布上谕:“历代帝王每朝祭祀不过一二位,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应将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宗祀。”十一月又谕:“明愍帝(即崇祯)无甚过失,国亡乃伊祖(他的祖宗)所致,愍帝不可与亡国者例论。而万历、泰昌、天启三君不应入祀。”

雍正即位后,不仅遵从康熙帝所定的原则,还特别强调了对“英君哲后”或“继而后生”或“闻世而出”的多数守业帝王、名臣的祭祀。因之,历代帝王庙中祭祀的帝王数增至164位。祭祀名臣也增至79位,雍正还亲自为他们书写了牌位。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对历代帝王庙进行了重大的改建,新增晋、南北朝、唐、五代、金、明等朝的帝王入祀,使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最终增至188位。

令人惊讶的是,不管数量如何增加,祭祀的188位帝王之中,却始终没有秦始皇。据工作人员介绍,主要原因为秦始皇推行暴政,杀戮太重,不能祭祀。另外,在开国皇帝中,西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也无缘入祀。

最小干预带来“容光焕发”

本次开门迎客,北京历代帝王庙着实经历了一番“驻颜”工程,幸亏修缮“有术”,才得容光焕发。原来,北京历代帝王庙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2月至2004年4月期间,曾先后完成了学校搬迁、文物腾退、建筑修缮以及向社会开放的历史工程。

近年来,因庙内部分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糟朽。2019年5月,在秉承“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性的原则下,北京历代帝王庙文物修缮项目正式开工,主要对北京历代帝王庙的景德门、景德崇圣殿、东配殿、碑亭、祭器库、钟楼等16座单体建筑进行了局部整修。今年11月修缮项目顺利竣工。此次修缮是自2004年以来的历代帝王庙又一次文物整修。

在整体修缮过程中,最棘手的就是建筑屋面部位因‘尿檐’导致檐头的木基层糟朽严重。

“尿檐”为古建筑俗语,指屋檐及其附属排水系统不能导出全部雨水,部分雨水因此侵入琉璃瓦的缝隙,迂回流经多处,最终表现为侵蚀檐体木基层。

与现代建筑整修不同,古建筑修缮,第一步得把准脉、找对症,不能仅凭经验做事。于是,古建工人走上各殿座屋面,局部揭瓦,先排查糟朽情况,再确定具体的修缮方案。

以景德门举例,最初设计的屋面修缮方案是檐头屋面揭瓦,剩余屋面捉节夹垄。所谓捉节夹垄,就是在瓦面不动的前提下,将筒瓦板瓦各瓦件之间的缝隙,用麻刀灰勾抹严实,以防雨水渗入。

可工人将瓦面局部揭开后发现,筒瓦底部酥碱严重,原定的方案可谓“治标不治本”。经专家现场勘察论证后,最终将原修缮方案中捉节夹垄部分改为拆除筒瓦重做,底瓦不动。

整个修缮过程中,技术人员将精确到毫米级数字的操作手法,现场对古建工人手把手教学,就是要用纯手工打造出“老味道”。

观展·亮点

“魔墙”上面“寻根问祖”

开门迎客这一天,原本门可罗雀的历代帝王庙门口热闹起来。当天早上10点,不少预约参观的大爷大妈在扫码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走进博物馆,“前几天听说今天要恢复开放,就赶紧让儿子给我预约,今天一开门就赶来了,想看看到底有啥新变化。”家住附近的于大爷说。

和历代帝王庙一起与游人见面的就是《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该展览共分为“姓氏有别”“百姓根脉”“交融凝聚”“家风传世”“姓趣荟萃”五个单元,着重突出姓氏文化的历史性、交融性、时代性与趣味性。

从“三皇五帝”这个独特的视角切入,也是历代帝王庙利用自身独特资源的一大体现。揭秘姓氏与中华人文始祖之间的关系,介绍姓氏在中华民族交汇融合中起到的凝聚作用,利用图示化、数字化的展现形式与观众分享历史上经典的家规、家训及家风典故。展览中还添加了许多互动项目和多媒体展示,使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了解“百姓一家,根在华夏”的家国情怀。

展览中还加入了“魔墙”展示技术,展示由“三皇五帝”所衍生出的200个姓氏。这一新技术的融入也使得展览由静态转向动态。

据介绍,“魔墙”即通过互动大屏用魔墙软件将图文、视频内容进行3D展示,也叫瀑布流水墙。常用在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地。数字魔墙软件配合大型定制触摸屏,动画非常流畅,根据软件和屏幕的精确匹配和精准触控以达到舒适的体验效果。

本次《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中,观众可以通过“魔墙”寻找自己姓氏,了解该姓氏的起源由来、郡望分布、宗族楹联、家风家训等内容。

记者看到,随意点击墙面的一个姓氏,就可以生成一个对话框,再输入自己的姓氏,就可以“寻根问祖”,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由来等内容,这些内容还可以生成二维码,扫入手机后可以慢慢回家研究。

“噢噢,原来我们是来自姬姓!”一位参观者一边寻根问祖,一边频频点头。“咦!怎么没有我这个姓!”另一位参观者有些失望。见此情景,工作人员急忙上前解释,姓氏有一千多个,“现在我们只纳入了200个,未来会一步一步丰富姓氏的种类。”

红脸关公为何变金脸

除了《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外,《关羽身首魂尊》专题展也是亮点之一。展厅中,不仅有名将关羽一生的“大事记”年表,还有历代统治者对其加封的尊号。“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的展台之间,铺陈着关公在《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的经典形象。一张张图画生动描绘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脍炙人口的桥段。

“这些有助于大家了解历史上和演义中关公形象的差别。更适合亲子一起参观,让孩子们换一种方式学习四大名著。”现场讲解员说。

讲解员介绍,历代统治者推崇关公,看重的是他身上忠义的特质。而千百年来,关公崇拜已经成为群众中间的一种民俗和文化。令人惊讶的是,就在《关羽身首魂尊》展厅旁,也就是历代帝王庙西南角,有一座关帝庙,形成“庙中庙”现象,成为独特一景。

不仅如此,北京历代帝王庙里的关帝庙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这里所敬奉的关公,不是通常的红脸而是金面。既没有手握青龙偃月刀,也没有捧读《春秋》,而是头戴王冠冕旒,双手持牙笏,神色俨然。

为何由面如重枣变成了金面?记者了解到,据说,关公在清朝乾隆年间,被封赐为“协天在帝护国明王佛”。既然成佛,则为金身。所以,金身金脸,头顶帝王冕也就合乎逻辑了。

观展·提示

展期:长期,通过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公众号实名预约,暂不提供团体预约。

地点: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

票价:20元

本报记者 张骜 摄影 方非 制图 冯晨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