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在北京六个区、82公里的河流沿线全部启动,这条千年之河,古韵正在复苏。
焕新
流淌过千年岁月,大运河已经从水路交通大动脉,富集了交通观光、文化休闲、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更加风姿绰约,彰显时代魅力。
共治
京杭对话,唱响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双城记”。京津冀三地,则奏起了大运河沿线保护的“协奏曲”。
本报记者 陈强
一条大运河,绵延千里,沟通南北,穿越古今。在千年的悠悠岁月中,她用水的灵秀滋养着沿线的人们,孕育了历史文化名城,也见证着经济社会繁荣。
如今,古老的大运河流淌进新时代,与依河而建的千年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相伴,迎来了新的机遇。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市委市政府带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加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布《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篇文章,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
古韵
家住通州区天桥湾社区的卓明,爱好摄影,他将自家朝北的小房间称为“观景房”,只需把相机架往窗边一架,就能拍到运河边“一枝塔影认通州”的燃灯塔。
卓明家的橱窗里,十多幅燃灯塔的精美照片旁,有一张显得格格不入——塔身年久失修,灰白发旧,残砖残瓦让人看了心疼,周边还有不少杂乱的电线,如同蜘蛛网一般。“这张拍摄于10多年前,那时候燃灯塔还没修缮,不论怎么找角度,也绕不开这些电线。”卓明说,直到2017年,燃灯塔完成近30年来的首次大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残砖残瓦进行更换,2248枚悬挂在塔檐上的铜铃经过保养后,重新悬挂回原位,之后又实施了架空线入地工程,亮出了美丽的天际线。
如今,千年古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蔚为壮观,微风吹过,“层层高耸接青云,朗朗铃音空里鸣”。
改变,不只发生在燃灯塔。
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2014年成功申遗,是北京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既是明清北京城连接西北部园林的纽带,也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方的大动脉,现在还是连接北京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项链。可以说,大运河在北京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
本市聚焦修缮文物、挖掘内涵、整治环境、提升品质等环节,对河流沿线驿站、码头、闸坝、桥梁等文物遗产一一梳理勘查,按照遗产类、挖掘类、环境类、水系类、文创类等不同类别,列出任务清单,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
遗产类方面,重点抓好白浮泉、万寿寺、延庆寺、积水潭、什刹海、通惠河、玉河古道及古闸、通州古城核心区、西海子公园、八里桥等重要文物保护和修缮,该腾退的腾退,该保护的保护,该完善的完善。
挖掘类方面,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历史文化内涵,整理出版研究成果;收集和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更多能够传诵的运河故事。
环境类方面,加快大运河沿线景观提升和生态修复,抓好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的环境整治,打造滨水景观;严控沿线建设用地,加强城市设计,促进景观提升。
水系类方面,采取治水、引水等方式,保护好现有运河河道。创造条件逐步恢复玉带河故道、明清通惠河、北运河故道三条古河道,以及运河沿岸古码头。加紧推进北运河京津冀三地通航工程。
文创类方面,相关区根据规划,因地制宜、布点发展。
就整体而言,大运河通州段是重点。结合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彰显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城市特色;规划建设好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运河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标志性文化品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在北京六个区、82公里的河流沿线全部启动,对驿站、码头、闸坝、桥梁等文物遗产一一梳理勘查,并进行保护、修缮或复建。昌平区正在修缮龙山东北麓的白浮泉遗址,编制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项目实施方案;朝阳、通州两区交界处,大运河北京段保存最完整、形制最精美的石桥八里桥,就横跨在通惠河上,为了文物保护,这里已不再通行机动车,修缮过程中,桥面的沥青被揭开,展露出掩盖已久的石板,途经此地的市民,无不感慨历史的沧桑;通州区赵登禹大街5号院,潞河驿将启动恢复性修建,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难得一见的水陆两用驿站,其复建将严格遵循史书记载;漕运古镇张家湾,镇政府已将城墙遗址周边的土方、杂草清理干净,并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不久的将来,古城将得到部分复原;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一条2.5公里长、超50米宽的运河故道,在向市民展示运河文化的同时,也为城市副中心这座千年之城保留下珍贵文脉。她的恢复,没有使用“铜帮铁底”的水泥护砌,而是在大部分区域采用自然驳岸,并参照《潞河督运图》,沿线遍植垂柳、芦苇等植物,在枯水期、丰水期、雨洪消纳期,皆可形成水绿交融的弹性景观廊道。
这条千年之河,古韵正在复苏。
焕新
“对于很多通州人来说,每逢周末到大运河森林公园转转,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任德永每次来都感慨良多。
的确,大运河曾是维系北京的经济动脉。流淌过千年岁月,她已经从水路交通大动脉,富集了交通观光、文化休闲、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更加风姿绰约,彰显时代魅力。
今年6月,北运河通州段和香河段将实现通航,让“乘船到河北”成为现实,可谓“运河上的京津冀”神来之笔。目前,北运河通州段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全面施工,“绿道花谷”和“延芳画廊”两大景区正在建设。“绿道花谷”利用榆林庄船闸、杨洼船闸等形成水面,建设集防洪、水质净化、生态景观功能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延芳画廊”通过延芳湿地公园建设,带动周边大片林地的发展,形成自然优雅的景观带。北运河沿岸还将建设慢行道、休息区、观景区等服务设施,利用此前的河堤路、巡河路,打造集骑行、步行等功能为一体的慢行系统。
人在画中游,景在水中走。美景正在通州、香河两地携手打造。
北运河流经廊坊21.7公里,全部在香河境内。历史上香河素有“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的称谓,是运粮船从天津武清到北京通州必经之地。香河正在对北运河进行生态综合整治,完成后,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同步开展冀京段2.4公里界河疏浚,并设置中心码头1处、旅游码头4处,5个码头共设置50个泊位,承载水上游览、交通停靠功能,衔接景点,实现水岸游览互动。香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香河段是大运河重要节点,也是北运河旅游通航出京第一站,香河县将全力推动河道疏浚、通水通航、生态绿化、文化旅游等工程、项目,让千年北运河重焕新生。
“运河上的京津冀”不断添加生动注解,重要节点保护提升也是有声有色。
按照《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大运河旅游景区还将用2年到3年的时间创建北京东部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面整合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以水串连“三庙一塔”、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三大核心景区,形成有节点、有联系、有特色的运河旅游文化带。
古运风情展示区的“三庙一塔”南广场建设等项目已经启动。“三庙一塔”主景观采用镜面水池设计理念,通过水池与燃灯塔交相呼应,映射天光云影,以再现通州八景之首“古塔凌云”的壮景。未来,游客还将在此欣赏到一幅“活”起来的《潞河督运图》,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再现运河河道上繁忙的漕运场景,以及运河两岸错落有致的田园、农舍、店铺、寺庙等景致。游客不仅可以观看栩栩如生的动画景象,还可以通过触摸屏幕,与画卷上的历史人物互动,仿若身临其境。
以点带面,串点连线。运河保护利用全线升温。
面向全球征集大运河沿线空间景观设计。宋庄艺术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等时尚文化创新点,通州古城等历史遗产传承点,西集生态休闲小镇等休闲文化体验点,点点精彩,辉映相连,运河沿线“现代时尚文明+古老文化遗产”的两翼发展空间格局呼之欲出。
对千年大运河的记录,不仅有凝结成符号的历史遗存,更有隐身于后的“人”。“大运河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通州骨雕传承人陈道清家客厅里,摆放着他最得意的作品——利用牛骨纯手工打造出的《运河之恋》。这位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的花甲老人,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对运河的热爱。
通州骨雕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的陈道清,早已把自己的家变成了骨雕博物馆。客厅展柜里陈列的20余件骨雕作品,每一件都蕴含着陈道清的匠人之心。芦苇荡和荷花组成的运河水面上,一位少年驾船钓起了一条肥美的鲤鱼,少年全神贯注,鲤鱼则想奋力拽脱鱼钩……“《运河之恋》里的这个少年,就是我哟。”陈道清小时候,最喜欢划船去运河钓鱼,“我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现在大运河越变越美,我打心底里高兴。”创作《运河之恋》时,使用了大小不一数十件牛骨,前后耗时三年才得以完成,光是一条鲤鱼,就用了三块骨头,“慢工出细活,肯花时间,才能收获好作品。”
这条千年之河,将被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特色旅游带装扮一新。
共治
北京和杭州,两座古都,位于京杭大运河两端,互为首尾。千年前,这两座城依水而建、因河而兴;千年后,又联手保护,共促繁荣。
去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京开幕。两座古都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探索以文化为引领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形成与沿线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京杭对话,唱响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双城记”。京津冀三地,则奏起了大运河沿线保护的“协奏曲”。
——北京通州启动了张家湾古镇、桥闸码头总体规划保护等相关编制工作,完成了燃灯塔的主体修复工程。
——天津通过建立传承机制、开展传播展示、纳入旅游规划等措施,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泥人张、津门法鼓、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河北省已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启动了邢台段、邯郸段以及大清河文物资源调查,加强了文物安全管理;并将继续开展隋唐运河、大清河流域考古调查,开展有关河道、堤防、码头、设施等遗址考古。
京津冀三地还建立了跨区域合作的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通过“河长制”,联手对潮白河、北运河沿线开展河道清理拆违整治、水生态治理保护等工作,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维护河湖水系健康。
素有“小京津冀”之称的“通武廊”地区,签署了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交流合作机制。未来,将培育“通武廊”运河文化旅游带,提升三地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打造京津冀特色文化旅游名片,推动京津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一河通古今,一脉传千年。
这条千年之河,是物质之河,更是精神之河,早已化身为精神符号,闪耀在城市副中心这片热土,浸润着运河儿女的心田,传承着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