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任珊 摄/本报记者 饶强
“冰面温度-5℃,冰底-11℃……”首都体育馆里,制冰工作人员马静超手持测温仪在冰面上踱步,开始上午的测温工作。31米×61米的冰面上,77个点,15分钟即可测完,而这些数据也将实时回传至不远处的制冷机房,从而确保实际温度与传感器设定的保持一致。
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块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系统,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奥建办副主任张本华介绍。
为了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50多岁的首体正焕发新风采。“首体的特色肯定是保留的,比如体育馆南侧观众区的主入口及北侧贵宾接待入口的台阶,见证了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及2008年夏季奥运会,意义非凡,在此次改造过程中进行了原样保留。”张本华介绍,改造最重要的是内部新增了制冰功能,“建了一块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从而满足赛时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需求。”
如今,走在场馆冰面周边,却不会感觉十分寒冷。奥秘源于改造提升的除湿、送风系统。奥建办暖通、机电专业工程师陶勇解释,馆里安装了4台转轮除湿机组,确保冰面1米以上的区域温度保持在15℃-16℃,湿度达到35%左右,冰面不起雾。比赛馆还设置8台直膨机组,通过送回风运行,使观众席等区域温度维持在18℃-19℃。也就是说,赛时场馆内至少提供两种温度,让运动员和观众处于舒适的赛事环境中。
抬头望去,场馆顶部还悬挂着36个白色“网格”。待灯光、画面一开,这些“网格”则“变身”上千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我们在场地四角分别布设了激光投影仪,绚丽的灯光与优美的画面能投影至场馆顶部的屏幕,当运动员在冰面上尽情舞动时,仿佛置身梦境一般。”张本华介绍,首都体育馆借助声光电技术,竭力打造“最美的冰”。
在位于二层的中控室,工作人员在一套系统里即可同时完成声、光、电的集成操作、单独控制,系统还能切换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状态下的十几种模式。“最美的冰”不但可以在冬奥会赛时营造梦幻的竞赛体验,也为赛后吸引群众性冰雪运动体验提供了优异的运动氛围和观众视觉引导。
今年4月,首都体育馆将迎来短道速滑国内比赛和花样滑冰国内比赛等测试活动。“迎接测试活动的一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目前,我们已完成对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的试运行,不久后,场馆运行团队也将进驻,对指挥体系、赛事组织、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进行演练。”张本华透露。
首体园区也将成为北京冬奥会集比赛、训练、科研为一体的重要赛区。园区的其他4块冰面已经具备制冰条件,首体综合馆也将于今年6月30日完工,届时,首体园区一个竞赛场馆、三个训练场馆、两个配套设施,共六个建筑五块冰面,同时服务于冬奥会。
而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拼搏奋战,截至2021年1月,由北京市负责建设的57项冬奥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完工49项。“北京赛区、延庆赛区8个竞赛场馆已经如期完工,冬奥筹办进入全力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说,千千万万的冬奥人正在朝着“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