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日里烂漫的花下,最合适的,莫过于一身大袖飘飘,裙裾飞扬的华服了。在春风里飘洒的衣带,真有“神仙之姿”。是不是很有feel?实际上,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华服之美,已然举世皆知。
那么,作为华夏儿女,你知道这些灿若云霞,美轮美奂的华服,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吗?
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早在远古时期,古人就会以兽皮制衣遮体;中国远古时期,嫘祖养蚕缫丝,带领妇女一起织布制衣……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地从最开始的蔽体、御寒之物发展到现在各式各样的服装、配饰。
中华上下五千年,衣裳从上衣下裳到一体深衣。直领、交领、圆领、对襟……服饰也随着历史不断变迁。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传统服饰爱好者,他们或是自发宣传,或是纯粹爱好,这都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所带来的吸引。
沈从文、孙机等前辈先后对服饰考古、服饰史论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累,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孙机先生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开展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按历史时期分为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包含了玉石器、骨器、陶器、服饰、金银配饰、书画作品等多种类型作品。
为了将布料缝制成更贴合身形的服装,古人先磨制了骨针等缝衣服的工具;为了装饰服装,古人又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玉佩悬挂于身;为了更好的将头发束好,古人还制作了梳子、骨笄(骨头制成的簪子)等。
中国传统服饰最早是上衣下裳,合称衣裳。在东周时期逐渐形成了衣裳一体的深衣,最开始是直裾深衣,而后发展成了曲裾深衣。相比起直裾,曲裾更能将身体完全包裹起来,并且不妨碍行走,因此曲裾深衣一直流行到魏晋时期。
先秦贵族着正装时,腰间会束大带和革带,并在革带上配上带钩,以便搭上配饰,更显气质与地位。
到了隋唐时期,服饰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个时期,直领对襟形制的衣服出现,一些薄纱质地的布料开始出现在衣物中。这种布料轻薄且凉爽,成为了唐代汉服中较为常见的布料。
隋唐时期的冠帽与发髻也开始有所改变,尤其是唐代女性发髻,各式各样的发髻都独具唐朝特色。
宋朝的服饰大体上沿袭了唐朝的样式,流行直领对襟服饰,交领和圆领的长袍也很常见,公服的展脚幞头独具特色,听说,是为了防止官员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所制~
元朝时期,服装制度与汉唐相似,结合蒙古族爱骑马的特点,较短的辫线袍出现了。这种衣袍也是上衣下裳,比起前期的汉族服饰来说,要紧一些,也窄一些,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形制上,男装以交领为多,女装则交领、直领均有。到了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新的立领形制。
明朝除了服饰制度有所改变,对发冠也很有讲究。此时的手工艺日益精进,女子发饰、发冠较之前来说,更为精致,制作更为繁琐。
明朝服饰对周边的朝鲜、越南、琉球等国影响较深。周边各国的服饰或多或少都有从明朝服饰中学习取样。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服饰也是独具特点。由于推行剃发易服,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被废除,加上朝代的变更,满族入关,他们的风俗习惯逐步影响了中原地区,服饰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清朝服饰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男子的吉服冠“顶戴花翎帽”、女子的旗头以及女子的旗鞋,与之前各朝各代的鞋帽有很大的不同。
朝代更迭,中国古代服饰也在不停地变迁,了解服饰的发展也是了解各朝各代荣辱兴衰的一种方式,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服饰文化感兴趣的你,不妨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一下,古人的巧手智慧一定会让你惊叹!
地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8展厅,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交通: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C口
门票:免费,个人观众需提前1-7天在“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前一天16:00点前停止预约
开放时间:每天9:00-17:00(16时停止入馆),周一例行闭馆(节假日除外),夜间场次暂时取消
注意:参观当天凭预约时使用的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其他证件请凭证件原件和预约二维码)从北门西侧入馆参观。
(图文/蒋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