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良
近些年来一些报刊多次出现关于大南顶和小南顶的介绍,即把马驹桥碧霞元君庙称为大南顶,把永定门外碧霞元君庙称为小南顶,有些人也跟着人云亦云。那么,在历史上,北京的“五顶”中有没有大小南顶呢?
首先,需要介绍这“五顶”。明清时期,北京的众多寺庙中,有五处著名碧霞元君庙环列京郊,分别称南顶、北顶、东顶、西顶、中顶,俗称“五顶”。“五顶”均为皇家庙宇,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为什么碧霞元君庙称为“顶”呢?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碧霞元君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顶上有碧霞祠,为碧霞元君本庙。北京的碧霞元君庙源自泰山顶上的碧霞祠,故虽在城中,亦沿称“顶”。
明代建“五顶”时是严格按规定来确定方位的。东顶在东直门外关厢,今已无存。元代时,崇仁门(后来的东直门)位于元大都城正东方,明清时期,皇帝在“立春”之际,都要在东直门外春场举行“打春”活动;西顶在西直门外蓝靛厂,如今保留着较多的建筑;南顶在永定门外凉水河北岸,今已无存;北顶在安定门外如今奥运村一带;中顶因城中部没有合适的地方建庙,按礼仪规定,如果中部没有合适地方,可在西南方向建设,所以,明代中顶就建在右安门外西南方向的中顶村,即如今的丰台区西铁营村。右安门当时为北京城南西门,出右安门再往西南,即是中顶。
从上面“五顶”来看,并没有马驹桥(原名宏仁桥)碧霞元君庙。那么,将永定外的南顶称为小南顶,将马驹桥碧霞元君庙称为大南顶的说法对吗?
这是不对的,马驹桥碧霞元君庙虽然也是皇家庙宇,但它不在五顶之列。而且桥碧霞元君庙的方位不在正南,它是在东南。另外,明代时它距北京城较远,距左安门约25公里。清代乾隆时期的《日下旧闻考》,将“五顶”列在“郊坰”一栏,而将马驹桥碧霞元君庙列在“京畿”一栏。
有的文章称,“乾隆之后,南顶之称由弘仁桥元君庙转移到大红门外元君庙。”这也是凭空想象而已,自圆其说罢了。这两座庙都是明代修建的,大红门外的南顶,一直存在,没有转移之说。
根据资料来看,明清时期,多数古籍都将永定门外碧霞元君庙称为南顶,而没有大小南顶之分。乾隆钦定的《日下旧闻考》记载:“大红门外碧霞元君庙,士人呼为南顶。”清代震钧《天咫偶闻》中描写道:“永定门外碧霞元君庙,俗称南顶。旧有九龙岗,环植桃柳万株,南邻草桥河(应为凉水河)。”直至1898年的《清实录》还记载:“大红门外南顶天仙娘娘庙。”从这些史料中,都没有看到大小南顶之说。
有人说,北京古籍中《帝京景物略》《京城古迹考》有大小南顶的记载。经查,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三《弘仁桥》篇有这样的记载:“麦庄桥,曰西顶;草桥,曰中顶;东直门外,曰东顶;安定门外,曰北顶。盛则莫弘仁桥若,岂其地气耶!”此书只说弘仁桥元君庙最盛,并没有说弘仁桥元君庙为大南顶,也没说大红门碧霞元君庙是小南顶。
查阅大量史料后发现,只有乾隆时的励宗万所撰的《京城古迹考·碧霞元君庙篇》这样记载:“《春明梦余录》云:‘弘仁桥,元时呼马驹桥。今此庙(指马驹桥元君庙)曰大南顶,旧曰南顶……在永定门外者曰南顶,有正德五年御灵通庙碑,今曰小南顶。”
这或许是“大小南顶”说法的源头。稍作分析就能发现,这本书中的说法有漏洞,他提到马驹桥元君庙和永定门外元君庙,两者过去都叫南顶,这或许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不会同时存在两个南顶。北京的“五顶”是按古代礼法制度而形成的,后人不能用自己主观的观点去凭空想象,这样做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明代南海子和清代南苑的围墙是同一道围墙,清代时,人们都认为南海子围墙是一百六十里。因为明代古籍都这样记载,所以一直传到清代乾隆时期,有不少人认为南海子围墙一百六十里。乾隆皇帝对此也觉得疑惑,他多次派人对南苑围墙实地丈量,结果是一万九千二百多丈,折合为一百二十多里,这才把南苑围墙长度核实准确。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有不少人仍然沿用南苑围墙有一百六十里的说法。
在此,笔者也希望人们在介绍马驹桥碧霞元君庙时,直称其名,不再称其为大南顶,而介绍大红门外的碧霞元君庙时,也应称南顶,不能称为小南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