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京畿红迹:打鬼子的事不能含糊
2021-03-30 网友投稿

▌李葵 张莉丽

编者按

才满两岁的任溢飞无拘无束,一脸天真,自由自在地奔跑在邓玉芬的雕像旁边,我心头满满往上涌的,是感动!感慨!感恩!

任溢飞是邓玉芬的第五代孙儿。邓玉芬被称为英雄母亲,为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她的丈夫、长子、二子、四子、五子、六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刚满7岁的小七儿也在日军搜山时,死在妈妈的怀里……

2014年7月7日,在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举行的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发表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邓玉芬:“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从此,邓玉芬的故事被更为广泛地传播。

邓玉芬为何有这么高的觉悟?她的话很朴实:“打鬼子的事情可不能含糊!”本期的红迹,我们专门探访了6处和抗日战争有关的红色地标。

制图 冯晨清

红迹39 英雄母亲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

她想看到孩子们回家

经京承高速、大广高速、顺密路、密关路、琉辛路,驾车百余公里之后,我到达了密云县石城镇张家坟村,英雄母亲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就在马路边上。

广场并不大,不远处是耸立的山峰,左边有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是享受政府补贴的村民住宅。长廊两边橱窗里展陈着邓玉芬的事迹简介和云蒙山抗日历史,遥远的战事就近在眼前……

英雄,是应该被铭记的。

邓玉芬和任宗武都是穷苦人,夫妻俩借住在亲戚家,靠租地为生,勉力拉扯着七个孩子。生性刚强的邓玉芬含辛茹苦,日子却还是不能安稳——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日寇强行把她的家乡划入了伪满洲国。邓玉芬一家不得不搬到猪头岭开荒度日。眼见日寇心怀叵测,欲把中国人变成亡国奴,邓玉芬非常气愤,她认定“我们是中国人,不能对不起老祖宗”。

1940年4月,山里来了八路军,深入群众宣讲抗日道理,那些话,邓玉芬越听心里越敞亮:只有穷苦人抱成团儿,拿起刀枪打鬼子,才能救国家救自己。当年6月,十团组织游击队,邓玉芬跟丈夫商量:咱家没粮没钱没枪,那就出人吧,打鬼子的事情可不能含糊!

不含糊的邓玉芬,向共产党的队伍输送了一个又一个亲人……

一次又一次的失亲之殇,让邓玉芬悲痛欲绝。擦干眼泪,她又默默地投身抗日工作。春种秋收、缝制军鞋、照顾伤员,几乎一刻不闲着。她的家也成了八路军的常驻地,她为战士烧水做饭,为伤员喂汤喂药,就像他们的亲妈妈。她经常自己吃树叶子,只为把家里本就不多的粮食都留给伤员战士。

邓玉芬一手带大的孙儿任连国(邓玉芬三子任永兴的长子)回忆说,祖母既刚强也乐观,但只要提起小七儿,却还是难掩感伤。

密云区政协委员,曾经担任过张家坟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任宏伟,是邓玉芬的重孙,他从爷爷任永兴那里听来不少白河游击队和八路军十团的英勇故事:

大爷爷是连长,追赶敌人时,敌人用望远镜看见他佩带盒子枪,就瞄准了他打……枪盒子打碎了,腹部受伤。大爷爷养伤时听到曾祖父和四爷爷、五爷爷或牺牲或被抓,心情剧烈起伏,伤口崩裂,牺牲了。二爷爷是机枪班长,打仗时抬机枪跑得太猛,累炸了肺吐了血,回猪头岭家中养伤,因为伤重不治……

有这样的母亲,有这样英勇的中华儿女,我们的队伍怎能不勇往直前呢?

1970年2月5日,英雄母亲邓玉芬因病医治无效离世。临终,她唯一的请求是,把她葬在村口,她想要看到孩子们回家……

补白

邓玉芬的一家人

丈夫:任宗武,1942年3月牺牲。

长子:任永全,1942年秋牺牲。

二子:任永水,1943年秋牺牲。

三子:任永兴,八路军十团战士。

四子:任永合,1943年死于鞍山监狱。

五子:任永安,1942年3月牺牲。

六子:任永恩,1948年牺牲。

七子:1944年春,日伪军围堵猪头岭一带。区干部和乡亲们藏在山洞里,7岁的小七儿连续几天没有吃喝,又病又饿,发烧哭闹。敌人越搜越近,邓玉芬从破旧的棉袄里扯出一团棉絮,堵上了小七儿的嘴……

红迹40 刘玉林烈士陵园

年轻的“职业革命家”

他是怀柔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是京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顺义和通州党支部的创建人之一,他的名字叫刘玉林。

16岁入党,22岁牺牲,他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彻底地奉献给党的事业。

寻找刘玉林烈士陵园时,我们先找到庙城镇桃山村村委会,然后逢人便问,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村民都非常热心地指点路径,并且都能非常清晰地说出具体所在——刘玉林烈士陵园就在“过铁路道口,一直往前去的山脚下”。

陵园猛一看不起眼,拾级而上至小山腰处,视线却是豁然开朗。这里有墓有碑,碑上有烈士生平简介。

正是落日时分,夕阳柔和洒落,大地被涂抹出一种特别的美。

1926年,顺义牛栏山中学初二学生刘玉林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便担任了牛栏山中学党支部宣传委员。根据党的指示,他既踊跃参加社会活动,也积极与北京各高校党组织、进步团体取得联系,传递红色书刊;他和同学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一起向群众宣讲革命思想。在顺义与怀柔交界地,刘玉林亲自发展了几名共产党员。

1930年,刘玉林由党组织派遣,到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并担任该校学生会负责人,领导革命互助救济会,负责在党团员和进步学生中募集钱款,用以照顾革命烈士家属的生活。1932年初,中共保属特委组织工人、农民、学生一起参加了一场请愿抗日的大集会,刘玉林作了重要发言。正是这次大会,引发了著名的保定二师学潮。

恼羞成怒的反动当局派出大批军警、特务包围了保定二师。刘玉林被推选为护校大队长,带领学生与军警展开多种形式的斗争。7月6日凌晨,敌人鸣枪冲进学校。刘玉林带领突击队掩护全体师生突围,不幸的是,有8位同学牺牲,4位同学重伤,刘玉林等35位同学被捕。9月7日,刘玉林等4位保定二师的共产党负责人被秘密拉到南关刑场,路上,他们高唱着《国际歌》……

采访怀柔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孙克刚时,这位从事党史研究30多年的老同志,肚子里简直装了一部平北地区革命斗争史,他评价刘玉林“称得上是一位职业革命家”。他还说,小说《红旗谱》第三部中的江涛,其人物故事里的革命经历,跟刘玉林基本能对上号。

红迹41 白龙潭烈士纪念碑

岳坦精神照耀后人

大庄科是从昌平深入延庆北山的重要通道,平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个立足点就建在大庄科乡。80多年前,一大批有志青年在这里投身革命,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日英雄岳坦就是其中之一,他为掩护昌延联合县二区区委书记、区长刘文科,跳入白龙潭,后被日军残忍枪杀。

今年2月底,在大庄科乡宣传委员贾德勇带领下,我们来到白龙潭。由于延庆气温比市区要低,蜿蜒的河道上依然有近20厘米厚的冰层。白龙潭潭口被冰封住,上面还覆盖着皑皑白雪。白雪覆盖的山路下,露出黑色的岩石,黄色的草。爬上山坡,在一片难得的平地,纪念碑静静矗立,正面镌刻“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背面碑文记载岳坦、卫兴顺、岳忠等烈士为革命捐躯的生平事迹。抗日战争时期,延庆区在册的烈士人数就有626人。

岳坦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1月,他参加抗日游击队,先后担任村自卫军队长、县大队中队长。1941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敌人在昌(平)延(庆)联合县二区一带修筑围子,强迫老百姓搬去居住,妄图割断人民群众与八路军的联系。昌延联合县二区区长刘文科负责组织这一带的抗日群众进项反扫荡、反围子斗争。6月19日,刘文科带队发动群众筹粮筹款。日伪得到消息后,包围了村子。岳坦带着区长向山上转移。他让区长和通信员隐蔽起来,自己向另一个方向跑,把敌人引走。不久,他被日伪军抓住。敌人打断了他的左臂,他始终还是那三个字“不知道”。日伪无计可施,就押着他回据点。来到村外路边的断崖上,他怒骂敌人,并高喊“共产党万岁”,然后纵身跳入了断崖下的白龙潭。气急败坏的敌人连连放枪,将他杀害。牺牲时,岳坦年仅29岁。

岳坦像立在山边,左臂吊着绷带,右臂下垂,双拳紧握,目光坚毅眺望远方。那正是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现在我们能张开双臂,拥抱幸福生活。正是因为80多年前,英烈们攥紧拳头,用生命搏回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岳坦像和纪念碑前,各有两束绢花,花瓣上落满了白雪。贾德勇说,这应该是春节期间,村民自发前来祭奠英烈时留下的。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每年清明、春节,都会有党员、机关干部、学生来这里祭奠。

红迹42 沙峪抗日纪念碑

“平北第一枪”取得大捷

始建于1987年的沙峪抗日纪念碑位于怀柔渤海镇沙峪村东,离响水湖长城景区很近。纪念碑坐北朝南,高15米,碑座正方形,边长6米。纪念碑正面刻着“民族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背面碑文讲述沙峪之战的经过及意义。跨上台阶之前,山脚处有一排石刻组画值得细看,上面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老百姓怎样全力以赴支持八路军。

中共怀柔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孙克刚回忆说,修建纪念碑前后,沙峪之战的指挥长李钟奇将军曾经几次亲临沙峪,回忆战斗,察看地形。

1938年5月,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和宋时轮支队在平西斋堂村奉命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与此同时,冀东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力量,准备在冀东一市七县举行20万人的武装抗日暴动。为策应暴动,四纵队分两路从平西出发,6月10日在怀柔的几个村镇会合。6月11日,八路军侦察员捉到三个汉奸特务,审讯得知,有一队日本兵正从东面朝沙峪行进,带队的是染谷少佐。

参谋长李钟奇部署:一个连埋伏在河套南山,一个连埋伏在河套北山;正前方部署一个重机枪连狠狠打击敌人,右后方再安排一个连切断敌人退路。

日军尖头小分队进了包围圈,不急;全部日本兵都进了包围圈,打!从中午11点到下午4点,5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日军中队120余人,除少数几个逃至怀柔县城日军驻地,其余全被歼灭。八路军也有较大伤亡:大队党总支书记郑良武等70余同志壮烈牺牲,参谋长李钟奇身负重伤。

沙峪一战,是共产党领导下打响的平北抗日第一枪。它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点燃了怀柔地区的抗日烽火。

红迹43 白乙化烈士纪念馆

他是八路军一员虎将

白乙化,字野鹤,大学期间阅读了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大量进步书籍,1930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满怀激愤的白乙化向校方提出抗战申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能战死在抗战杀敌的战场上,余愿得偿矣!”校方同意他的申请,并保留了他的学籍。从此,白乙化的身影再没离开过抗日救国的阵营,从大学校园到东北垦区,从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到八路军晋察冀步兵十团,他都是名副其实的虎将。

奉党指示,1940年,白乙化率步兵十团挺进北平,创建抗日根据地。在密云,他以云蒙山为据点,亲自挑选出40位富有经验的干部组成地方工作团,深入云蒙山区、白河两岸发动群众,开辟新区。为掩护新区开辟,白乙化亲自率队深入伪满洲国的丰宁、滦平,运用游击战术,连克五道营子、小白棋、司营子等日伪据点,没过两天又全歼伪军一个营……“小白龙”的部队矫健灵活,在日伪军眼皮底下神出鬼没却又踪影难觅,令日伪军昼夜不安。

地方工作团乘机深入山地、河岸,积极开展工作,摧毁伪保甲政权,建立游击队、抗日村政权和救国会、自卫军等群众抗日组织,在此基础上,于1940年6月正式成立了丰(宁)滦(平)密(云)抗日联合县,硬生生地在日伪统治的心脏地带开出一条连接冀东、平西两大根据地的交通走廊。1940年12月15日,十团官兵在冯家峪一带歼灭了号称“常胜部队”的日军哲田中队90余人,取得了又一轮反扫荡的胜利。

1941年2月4日,伪满滦平县警务科长关直雄带了170余人沿白河川向我根据地进犯,在张家坟与丰滦密游击大队遭遇。白乙化指挥游击队且战且退,准备诱敌至鹿皮关全歼之。当他第二次跃上山顶的一块大青石指挥战斗时,不幸被敌人的枪弹击中头部……

“革命是我们的权利,牺牲是我们的义务。”这是白乙化的豪迈誓言,更是他的人生写照。1984年,密云县政府在石城镇河北村南山建立了白乙化烈士纪念碑,2007年,又在纪念碑的基础上建立了白乙化烈士纪念馆。

补白

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的展馆内,最亮眼的是两面特殊的玻璃屏风。整个屏风上印有2018年时在世的31位平北抗战老兵的红色手印,手印边有姓名、参军时间和职务。其中,有两人的手印只有几个点。我询问讲解员汪艳华,她说:“我们走访的时候,老人的手已经严重变形,不能展开。虽然手上涂满印泥,可也只能按出指纹部分。”

去年得到的消息,这31位老兵中,又有3位去世。多年后,当年参加抗战的老兵、亲历者、甚至讲述者,都将离我们远去,但这红色的手印不会消失,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值得铭记。

平北抗日老兵的手印 摄影:张莉丽

红迹44 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

老兵手印千古留痕

延庆区龙庆峡公园入口西侧,有一处背靠山丘的幽静所在。这就是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馆大门口有一座手握步枪、大刀的军民雕塑群像。抗日战争期间,平北军民以热血和刺刀铸成铜墙铁壁,保卫平北、保卫边区。

纪念碑东侧的纪念馆内,有400余件文物,都是抗战期间,平北军民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以及书籍、照片等。跟随原平北地委副书记武光老人从延安到平北的《共产党人》期刊、锈迹斑驳的刺刀、枪支、地雷,展现了平北军民在艰难的环境下,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光辉历程。目前,纪念馆正在准备换展,所收藏的展品将在今年7月份与观众见面。

纪念馆外的英烈墙上,镌刻着2050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名字。这仅仅是在民政部登记的人数。还有很多无名英雄,长眠在这片红色热土。

平北抗日根据地,指北京以北、承德以西、张家口以东的三角地带,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辐射15个县。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带领平北人民积极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无人区斗争。在残酷的抗日斗争中,这里涌现出无数舍命、舍家的抗日英雄,有舍命护文件的杨金花、有送丈夫和五个儿子上前线抗日的邓玉芬、有指挥作战神出鬼没的白乙化。他们为国为民的风范、舍生取义的壮烈,永刻丰碑。

谈到这段历史,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筝教授表示,平北抗日,使中国共产党控制了部分重要交通要道和一些城镇,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