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于丽爽
旧鼓楼社区服务站门朝东,正对着旧鼓楼大街,抬头往东北看,是钟楼尖;往东南看,是鼓楼尖。门口来来往往的人,天南海北,哪儿的口音都有。
服务站门左侧的灰砖墙上有两块白底黑字的牌子,一块横着放,上面手写着“剧场入口”,还画了一个箭头。左下方,变电箱下面是一块竖着放的牌子,写着“旧鼓楼社区公益小剧场”几个艺术字,两排字上面还有一个鼓楼剪影。顺着牌子往左看,小台阶上是一扇暗红色的大铁门。
5月22日,周六,19时30分。整条街上的餐馆都热闹起来,灯光透过树影,闪烁着欢乐与轻松。暗红铁门里也热闹起来了!远的近的、老的少的,结伴而来,很快,就坐满了整间屋子,最前排的桌子都快挨上小舞台了。
说是小舞台,也就是一张桌子,上面搭着块绒布,绣着“燕春社”三个字。桌子后面将够站下人,身后就是幕布。上方还用夹子夹着一把大扇子。
“三那月的那个里哎来,是哎清明嘛哎嘿哟……”三弦儿响起,旋律轻松,一首北京小曲儿,唱响耳边,跟着小曲儿,仿佛走进了老北京的市井百态。
唱小曲儿的,叫陈伟,今年53岁,家住什刹海边上。年轻时,陈伟喜欢唱歌,一盘《40首民歌联唱》的磁带他听了又听,视若珍宝。可当时,他并不知道,北京也有民歌小曲儿。
1995年,电视里有档节目,叫《什刹海》,请来民歌专家李丹书,做了场“北京民歌”的讲座。陈伟恰巧看了这期节目,他这才知道,原来北京也有自己的民歌小曲儿,尤其是北京小曲儿,记录的都是老北京的市井百味,京腔京韵,透着俏皮与活泼,“这就是当年咱北京的‘流行歌曲’啊!”陈伟笑着说。
北京小曲儿好听!陈伟一下着了迷。1999年,他拜北京曲剧团著名演员赵俊良为师,开始学习、传承北京小曲儿。
陈伟不仅学唱,还千方百计地收集北京小曲儿,哪怕在路边听到一句半句,他也会刨根问底地追下去。20年来,他学唱了50多首传统曲目,中间还有过不少奇遇。
“桃叶尖上尖,柳叶就青满天。在其位的那个明哎公细听我来言,此事出在了京西蓝靛厂啊,蓝靛厂火器营住着一个松老三……”2001年的一天,陈伟去四环市场买东西,忽然听见围墙外传来歌声,他循声过去一瞧,原来是位中年小贩正唱着小调招揽顾客。陈伟忙上前询问,“您是和谁学的?”小贩手指旁边一位80多岁、满脸皱纹的老者:“我师父”。陈伟毕恭毕敬,想要跟老人家学唱小曲儿,老人让他第二天去家里。第二天,陈伟登门拜访。爷俩儿没怎么寒暄,老人就把徒弟没唱全的曲子全唱了一遍,11段歌词一气呵成。
这曲儿就是北京小曲儿的经典曲目《探清水河》,而这位老人,竟是著名的莲花落老会首盛吉顺先生。这首几近失传的传统小曲儿,就这样被陈伟“捡”到了。
资料显示,北京小曲儿在明清时期最为兴盛,有记载的曲子就达4000多首。如今,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会唱北京小曲儿的人越来越少,全北京会唱的也不过10来人。
2016年,陈伟加入了“燕春社”,这是一个由民间艺术爱好者组织的社团。每周六,在旧鼓楼小剧场公益演出。能坐三四十人的小剧场每次都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
每次演出,陈伟都挺期待,期待能多来点儿观众,他想把这小曲儿唱给更多的人听,“听的人多了,才有可能把这独特的京腔京韵传承下去。”
三弦儿再起,小曲儿唱响。陈伟盼望着,在这钟鼓楼边上,曲儿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