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将大学建在城镇里,北京周边哪些小镇有潜质?
2021-06-24 网友投稿

每次到国外,我最喜欢、最羡慕那些“大学小镇”。所谓“大学小镇”,就是一所或几所大学(包括名校)建在或大或小的镇子上抑或小城市里,与当地互为依托,协调发展。大学小镇通常环境优美、氛围宁静,而且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去过三个这样的地方。

第一个是成立于1804年的美国俄亥俄大学的所在地艾森斯市,那是1982年我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做交换学者,系主任黎天睦教授应邀去俄亥俄大学演讲时,开车带我去的。艾森斯市距离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有一百二十公里,处在一个丘陵地带。接近艾森斯市时,马路两旁的草坪上开始出现一栋栋形态各异的别墅式民居,黎天睦告诉我,到了艾森斯市,就算是到了俄亥俄大学,因为整座城市只有这一所大学,在校生比当地居民还多(当时在校生有32359名,艾森斯市的人口为19743人);艾森斯市的民居都是别墅式的,其中有一些是俄亥俄大学聘请的兼职教师的宿舍。这一路,我没看见几个人,直到学校正门才发现一些行人。正门前是一条不宽的马路,马路对面有商业街,显然,那些商铺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

第二个是1989年我在德国考察期间到访的德国国家管理学大学的所在地施派尔镇,带我去的是时任德语区中文教师协会会长的柯彼德教授。施派尔镇位于莱茵河畔,掩映在森林中,镇子不大,人口只有五万,文化底蕴却十分深厚,存有大量古建筑。其中之“最”,是始建于1030年的施派尔大教堂,那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罗马式教堂建筑,于198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了施派尔大教堂,施派尔镇还有德国最大的科技博物馆。德国国家管理学大学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大学”,在校生只有366名(不招收本科生,只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但“小大学”的名气不小,是全德的“唯一”。

第三个是牛津大学的所在地牛津市,2001年我受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汉语教学中心之邀,在那里工作了一个月,闲时走街串巷,几乎把牛津市溜达了一个遍。当时牛津市的人口为九万多人,牛津大学的在校生有一万四千多名,牛津大学的各学院就分布在牛津市内,如果你要问牛津大学在哪里,牛津人的回答通常是“就在你周围”。走在街道上,随处可见维多利亚时期的住宅,附近还有莎士比亚故里、丘吉尔庄园等古迹。

我亲身感受到了大学小镇的魅力,在这样的地方学习、工作、生活,实在惬意,我希望中国也能有这样的大学小镇。

说起来,中国也出现过这样的大学小镇,最典型的就是建校初期的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两校本就坐落在古迹中,北靠圆明园遗址,西南侧又与古镇海淀毗邻,当年两校的许多教职员工就住在老虎洞胡同。两校之间有成府村,据北京大学的林焘教授回忆,当年成府村有许多大宅院,不少教授都在这里居住过,比如曾任燕京大学校长的陆志伟,哲学家张东荪,历史学家张尔田、邓之诚、聂崇岐等。除了大宅院,那里还有为师生开设的各种店铺,由于服务水平高,在京城颇有名气。可以说,海淀镇和成府村就是为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服务的,如果当初改造海淀时保全那里的风貌,那么两校仍将处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而不会像现在一样,旧模样已然全无,充满浮躁的气息。

还有一座大学小镇短暂出现在四川宜宾的李庄。1939年,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内迁至李庄,一时间,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都在此云集。抗战胜利后,这些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才陆续迁回原址。

2015年,我借北京市政府征集建言的机会,提议在北京周边建设若干大学小镇,此举既能疏解市区过于集中的教育资源,也有利于当地的文化、经济建设。建言后,我就开始想北京周边的哪些小镇有成为大学小镇的潜质。我首先想到的是延庆的永宁城。永宁城在历史上很有名,现城内有玉皇阁、天主堂等历史遗存,环境优美,适合发展教育。我还想到了昌平的巩华城。巩华城周边有许多古迹,文化底蕴丰厚,也是办大学的理想之地,只可惜那里已规划为发展商贸的基地。第三处是大兴的南海子。南海子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的皇家猎场和明清两朝的皇家苑囿,为“燕京十景”之一,园内有不少古迹,如今已改造为湿地公园;那里范围广阔,有条件容纳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

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某地的具体情况,加以发展,将其改造成大学小镇。我首先想到的是平谷的东高村。东高村是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基地,我曾建议把东高村小提琴制作厂的厂区园林化,将其开发成一个“乐器园”,建设小提琴文化公园、小提琴博物馆、小提琴演奏厅,并仿效澳大利亚塔姆沃斯小镇的乡村音乐节创办小提琴节。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就可以引入一所艺术院校,使其与“乐器园”相得益彰。

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不能一腾出地方,就仓促进行商业开发赚钱,要有更长远的打算,比如建设大学小镇。我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北京能出现几座大学小镇,更希望小镇上的大学能成为名校。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