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圆明园荷花节的来历
2021-07-05 网友投稿

清代开国元勋睿忠亲王多尔衮的第十一世嫡孙金寄水(1915~1987)号称“末代世子”,所著《王府生活实录》“六月廿四荷花生日”条载:

“荷花生日”本为江南旧俗,苏州尤其盛行。

在一些记述京都岁时活动较为详细的古籍中,均不曾记述“荷花生日”。

《北平岁时志》和《北平风俗类征》等近代专辑,关于“荷花生日”也只字未提。

大约在乾隆初年,信郡王福晋佟佳氏(金寄水的六世祖母),从南方请来一位女画家、昆山人冷吟居士,把苏州极为热闹的“荷花生日”活动介绍给了佟佳氏,还给佟佳氏绘制一幅以荷莲荡为背景的《行乐图》手卷,并画了十二幅册页,内容都是画苏州荷花生日即景,极为生动丰富。

从此睿亲王府就兴起了庆祝荷花生日的习俗,相传不衰,直至1924年王府解体始止。

上引金寄水先生所述,实为一家之言。

笔者认为“荷花生日”习俗传入北京可能与苏州昆曲北传有关。

昆曲由元顾坚创“昆山腔”开始,至明嘉靖间经昆山人魏良辅革新,初只行于吴中,明末清初流传至各地,京城尤盛。

清尤震在其《玉红草堂集·吴下口号》中云:

“索得姑苏钱,便买姑苏女。

多少北京人,乱学姑苏语。

”(见《清诗纪事初编》)清代苏白与京白,成了北京官场的时尚语言。

康熙年间,苏州织造兼两淮巡盐李煦(曹雪芹至戚),在苏州买了几个女孩子,教成一个戏班,“报效”给康熙皇帝享受(《李煦奏摺》)。

乾隆年间,江南织造盐政等官,“指称内廷需要优童秀女,有广购行觅者”,并有“勒取强买等事”(乾隆元年五月“上谕”)。

清宫戏班有“苏州优伶”(《清宫史略》)。

《燕京杂记》载:

“优童大半是苏、扬小民,从粮艘至天津,老优买之,教歌舞以媚人者。


乾隆帝六次南巡,扬州盐商在两淮盐务衙门统领下,先后组织了雅部昆班和花部乱弹等戏班,以备接驾时供奉献剧。

扬州盐商总管黄潆泰(至筠1770-1838)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造“个园”,蓄有家班,伶工多达二、三百人,其戏箱值银二三十万两,演《琵琶记·赏荷》和《浣纱记·采莲》,就是与荷花节有关的昆腔戏目。

《日下看花记》卷二记载苏班最著者集秀部的艺人“三林,姓王,年十六岁,苏州人,集秀部。

此部初自南来,闻风者交口赞美,则旦色之佳,有以动人也……观其演《赏荷》,则幽娴贞静。


可以说清初以降,昆腔成为流行时尚,欣赏昆曲成为贵族、官僚以及富商炫耀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这种背景下,昆曲戏目传入宫廷是很自然的。

清宫演戏主要有《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以及连台本戏等几种形式。

乾隆皇帝首倡《月令承应》戏,其中“节令开场”的昆腔戏目,就有“赏荷承应”:《玉井标名》、《御筵献瑞》。

我们认为,由于昆曲发源于苏州,随着“赏荷”类昆腔传入京城和清宫,“荷花生日”的习俗因之传入北京。

圆明园北部偏西有“芰荷香”一景,建于雍正年间。

此景得名于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诗: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乾隆中叶,每当荷花盛开之际,乾隆帝总要特意把他母亲孝圣皇太后从畅春园接来“芰荷香”观赏荷花,乾隆十四年至三十六年间共有20次。

考虑到乾隆帝首倡《月令承应》戏的事实,我们认为荷花节传入北京的时间当不晚于乾隆初期。

这与金寄水先生记述乾隆初年昆山人冷吟居士将“荷花生日”介绍给佟佳氏的年代是相符合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