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李春宇、罗鑫)2021北京长城文化节八达岭长城高峰论坛日前举行,论坛以“保护、传承、发展、共生——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的长城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吸引全国长城沿线的8省市代表齐聚一堂,探讨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与会专家及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数字技术为长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家文物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认为,长城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长城是不可移动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保护、弘扬、创新长城文化是持续动态的。长城保护不仅需要保护好文化的遗址、遗迹、遗存,更要运用包括科技在内的多种手段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其中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
近日,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这是继2018年大运河之后,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再一次获此殊荣。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决议中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在长城保护方面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使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得到了妥善保护。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赞赏中国政府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颁布实施《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以及在公众传播推介、遗产地的能力建设、专项保护立法、现代科技应用、国际交流合作、缓解旅游压力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长城保护管理实践为各国开展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说,北京市今年在长城昌平段使用了无人机做保护探测,今后的修复工作也将运用AI技术。未来要加强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殷秩松认为,长城本体和相关信息的数字化,即“数字长城平台”,是沉浸式、多媒体长城文化展示的前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邬东璠认为,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工作开拓了新路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文物呈现形式,助力长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将传统的博物馆、展览馆、游客中心打造成生动的文化体验中心,数字化的互动和游戏手段是有效的途径,同时也应当找到最恰当的方式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未来文物空间的数字化内容引入还需要突破创新,防火、灯光等文物保护的实际局限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