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曾经繁华的商旅古道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喧嚣,荒野杂草之中,徒添一份苍凉与落寞……
灵鹫禅寺始建于唐代,明英宗时最后一次营建,英宗题写寺名
若许梵音心寄处,山隔晓雾岭成行。谷积山横亘在房山与门头沟交界上,属于房山境内大安山的支峰。以谷积山为分水岭,山体往东,同处于一座山脉的有千灵山,山体向北通往著名的戒台寺,再向北过了谷地,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如此说来,谷积山通往北部的古道,应是京西古道中古香道的一部分,岭南是房山区青龙湖镇,以北是门头沟区潭柘寺镇鲁家滩村。
据清代《房山县志》上记载,自从唐末五代时期,谷积山便有佛寺存在,之后历代屡有兴建,堪称佛寺林立、塔碑纵横。但因朝代更替、时光变迁,谷积山众多古迹大多荒废甚至湮灭于山野之中。
深山之中古刹多
关于谷积山的得名,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其一是古代因战事需要曾在此山中囤积粮谷。京西门头沟至今留有多处长城与关口,那么在谷积山并不高的山体中屯积粮草,作为给前线将士的补给之处,想来是有道理的。第二种说法是依据文献中记载的谷积山上古刹旧迹多,因此得名古迹山(当地至今仍有老乡称此山为古迹山)。再细观山体的形状,好似谷子堆积而成,于是又把称呼演变为谷积山,表达了种田人对五谷丰登的美好祈盼。
笔者对第二种说法较有兴趣,遂去谷积山寻访。史料中此山有名的古刹有环秀禅寺、广智禅寺、高桥寺、灵鹫禅寺,另有三座古塔:铃铛塔、鞭塔、舍利塔。寻访的起点是吕峪沟,从这里进山,沿着新修的硬化山路迂回步行,只十分钟不到便可抵达以六字真言与金刚杵石刻闻名的环秀禅寺。
据文献记载,环秀禅寺原有山门、正殿、配殿等建筑,但山门和配殿毁于何时不能确定,现仅存正殿,属砖石无梁结构,这是北京地区现存少有的佛教密宗建筑。石拱形汉白玉门窗券面上是花卉、人物、狮子、大象、鱼、羊、麒麟等栩栩如生的浮雕,文献记载中殿内有座汉白玉佛龛,但早已被盗,古殿内刻满了久远的信仰祈祷。
从环秀禅寺沿登山步道迂回攀登,半小时左右即可抵达广智禅寺。广智禅寺位于山谷,其后有靠山,周边也有山峦围绕。广智禅寺现存一座砖石结构的无梁殿,庑殿顶的规制不会低,墙根一通残碑上碑文虽已不全,但“御赐”二字还是可以识别出,只可惜年代久远,文物信息极少,正殿后面有一石塔塔基遗存。从老照片来看,此石塔建筑式样与传统的汉地佛塔建筑结构不同,但也不是藏传佛教的佛塔风格式样。
从行政区划来讲,高桥寺已属于门头沟区境内。而从寻访的角度,高桥寺遗址位于广智禅寺的北侧,从广智禅寺沿山路爬升即可到达,距离虽不远,但爬升还是略费体力。该寺坐落于门头沟潭柘寺镇鲁家滩村西南的山坡上,背倚高山,视野开阔。史书记载该寺建于明代,或许是因为山高缺水或遇到自然灾害,清代时高桥寺香火就已寥寥,跑了僧人也衰败了庙,之后再无重建。
若从广智禅寺穿越过来会路过一座过街塔基座遗存,《门头沟文物志》上有该过街塔的老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原在过街基座上建有覆钵式佛塔一座,现仅剩下孤零零的基座,周边有许多散落的石构件。
一座高大的石桥,满地砖瓦与石构件,这些便是高桥寺如今仅存的遗迹。之所以叫高桥寺,《房山县志》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谷积山过岭处曰高桥寺,再北则宛(平)界之鲁家滩矣”,高桥寺确实在过山岭处的高岗上,从门头沟鲁家滩有非常悠久的古道直通过来。根据县志描述内容推测,眼前的遗址就是高桥古寺,更何况古朴高耸的高桥还真真实实地负重存在着。石桥的桥面古朴沧桑,桥两侧的青石栏板与垒石支撑桥面结实有力,致使500年高耸于山间的古桥至今没有倒塌。
三座古塔凭吊逝去时光
从高桥寺向南,远远便可看到三座古塔,居中的那座叫鞭塔,建于辽代,为密檐式六角形七级砖塔,坐落在谷积山正中,全部为砖结构。该塔在2013年修复之前曾发现辽金绳纹砖,可以推断此塔存世年代较远,是辽代谷积山院的遗物,具有难得的历史价值。此塔应是谷积山院某位高僧的寿塔,高僧涅槃造塔,俯瞰着山谷中最为久远的建筑灵鹫禅寺。
一座大白塔在三塔中最显眼最高大,这座大白塔实际上叫铃铛塔,由于在鞭塔的西边又被称为西塔。铃铛塔建于明代,属于八角形九层楼阁式寿塔,塔身为汉白玉石料砌成,塔内有环状回廊,可逐级上至塔顶,原仅存下面两层,2013年重新修复时重建了上面七级。塔身的每个檐角都留有孔洞,想来当初设计的时候,是用来悬挂铃铛的。《房山历代寺观》书中称,这座铃铛塔是明正统十三年,重建般若寺时僧人的寿塔,但般若寺已不存只留古塔一座。这种形制的古塔在北京并不多见,乍一看有杭州六和塔的影子,福建也有这种形制的石塔,但在北京现存的古塔中,找不到同类形制的古塔。
密檐式辽塔东边,顺着山腰横切过去是一座覆钵形舍利塔,这是谷积庵的附属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五年,由谷积庵住庵比丘通善主持修建。古塔须弥座以仰莲承托覆钵形塔身,塔身四面各有一佛龛,龛内各置一尊汉白玉佛身坐像,2013年修缮前,地宫内原有一座小铜塔,内置水晶瓶,瓶内珍藏佛舍利,修缮时将地宫填埋。地宫正面有“释迦涅槃图”彩绘,右为“宝塔记”。
灵鹫禅寺见证历史变迁
谷积山最为久远的史迹当属灵鹫禅寺,建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灵鹫禅寺所在位置本是一座古建筑群,先后出现过谷积山院、灵鹫禅寺、般若寺、圆通寺、谷积庵五座寺院。
随着时间的变迁,如今可寻的史迹只有灵鹫禅寺和圆通寺及刚才提到的谷积庵遗迹覆钵式舍利塔,和般若寺遗迹铃铛塔。时间洪流中,或自然灾害或屡次兴衰,后代的建筑总在前址上营建。
灵鹫禅寺保存最完整。根据其不远处圆通寺的明英宗御制碑推测,灵鹫禅寺最后一次营建应是明英宗正统年间,古寺两进院落,山门尚存,主建筑是歇山顶无梁殿,前檐为汉白玉券过堂门,后壁的石额上镌刻着“灵鹫禅寺”,相传这是明英宗朱祁镇儿时的手迹,笔法尚稚嫩,想来宫中养尊处优的日子还要再过十年,才有了土木堡之变的劫难。
灵鹫禅寺后殿保存完整,同样也是汉白玉的券门,石额镌刻“普光明殿”,门券左右各浮雕三只宝瓶叠罗汉,瓶口一左一右伸出两枝初放的莲花。门顶券形部分浮雕石刻九个法轮,轮内各开莲花一朵。
殿后有辽、元古碑各一块,均为龟趺螭首:东侧为辽碑,额篆“大辽析津府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落款为“大康四年岁次戊午四月甲辰初十五日”;西侧为元碑,额篆“大元敕赐灵严寺碑”,落款为“大元至正七年三月吉日立石”。两块古碑的遗存,见证了灵鹫禅寺的发展,是谷积山现存史迹中最为久远的文物。
灵鹫禅寺寺后不远处便是圆通寺的遗址,有记载古寺毁于洪水,只留下六角圆通殿一座,殿顶由一整块石雕成盘龙藻井,富丽堂皇,但龙体已被人为凿掉,试想一下,巨大的石雕盘龙悬于头顶,那苍劲威猛的尽头,颇有穿越回大明王朝之感。
圆通殿门外左右各竖一碑,左为明英宗圣旨碑,是天顺元年,明英宗从弟弟手中夺回皇位后所立的。可以想象,当他成功复位后,一定百感交集。想来曾经在谷积山大修寺院广结善缘。据传在他复位的第一年,就给圆通寺题写了匾额,但时间的洪流中,匾额消失于何时不得而知。
鲜为人知的谷积山佛寺遗存,在古时雄踞于群山之间,是京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那些古刹大寺,这些山中的古迹,也值得我们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