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天坛中和韶乐溯源
2021-08-18 网友投稿

天已立秋,却未见凉意,处处都是逼人的暑气。走进天坛公园,那万株松柏和众多的古树,让人们心神宁静。透过红墙绿瓦,仿佛能看到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

遗憾的是,神乐署正在维修之中,无缘一睹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前些天,“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获得批准,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是自2006年中和韶乐获得北京市非遗项目认定之后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中和韶乐这一传统文化项目的挖掘整理、传承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何为韶乐?如果能理解韶乐之沿革,方能更好地了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坛中和韵乐。

韶乐诞生在舜的时代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一项具有标志性的产物。它的起源已远不可考。但有一点十分明确,那就是音乐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身特质的音乐。

相对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音乐最为抽象。但它又与其他艺术有着有机的密切联系,比如舞蹈、诗歌、戏曲以及近现代的影视。它在人际间情感交流、气氛营造、情绪宣泄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远古,它更与宗教崇拜、巫祝、占卜以及各种庆典密不可分,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项基本要素。

中国的音乐起源很早,伏羲作琴瑟,黄帝制笙芋,夔作鼓,伶伦、荣将铸钟等记闻,足见年代久远。而在族群以及国家层面,对于音乐的管理也一直得到充分重视。传说舜时便有乐正官职的设立,夔是最早的乐正。舜特别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他对夔说:“女(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敖。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据《竹书纪年》记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另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也就是说,韶乐诞生在舜的时代。

韶乐是中国的古老雅乐。全乐共九章,故又称《九韶》。后夏、商、周三代均以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时韶乐流入齐国,与东夷文化相融合,逐渐演变出了新的韶乐,新韶乐代表了当时音乐的最高水平。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听韶乐,给出“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的评价,这一评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的山东临淄城东,还有“孔子闻韶处”。

不单如此,孔子还把韶乐提升至礼教的法则高度,比如他在编纂《诗经》时,对于三百零五篇诗“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周亡之后,韶乐得到继承。据《隋书·何妥传》载:“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汉高祖改名《文始》。”

韶乐主要用于祭祀和庆典

韶乐的具体用场主要是皇家祭祀和国家庆典。古人对于音乐的功效有着十分夸张的看法,认为音乐可以“荐上帝,配祖考,通神明,立人伦,正性情,节万事”,甚至可令“百兽率舞”,所以在很多场合都会用到音乐,而用于郊祭(包括祭天、祭祖)、朝会、宴飨等重大场合中的音乐就是韶乐。

关于韶乐九章的篇目,因有过多次变化,我们仅从汉初高祖迎神大礼的记载中,看到有《嘉至》《永至》《登歌》《休成》《永安》《房中祠乐》等篇。在清代,雅乐曲目则多以成、宁、安、明为名,如文成(之曲)、武成、熙成、威成、守成、隆成,肃宁、嘉宁、丰宁、乾宁,同安、文安、娱安、凝安,文明、昭明、诚明、庆明等共五六十首。另外据《钦定大清通礼》和《钦定大清会典》记载,祭祀乐舞包括七段:即《肇平之章》《兴平之章》《崇平之章》《恬平之章》《淳平之章》、臣平之章》《和佑之章》。而现在挖掘整理出的曲目则有《燔柴迎帝神》《海宇生平日》《合欢曲》《太平令》《千秋词》等。

韶乐的演奏乐器,由所谓“八音”材料制成,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相对的乐器有钟(金)、磬(石)、埙(土)、鼓(革)、琴、瑟(丝)、柷、敔(木)、笙(匏)、笛、箫、篪、排箫(竹)。这些乐器中,最主要的是编钟与编磬,以钟发声,以磬收韵,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玉振金声”。1995年在临淄齐国故城内发现了古琴减字谱《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琴也是韶乐中的重要乐器。减字谱是中国记谱法的一种,专门用于记琴谱,其中包括操琴的左右指法。《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给宝玉讲的琴谱应该就是这种减字谱。韶乐又称萧韶或韶萧,萧(排箫)也是韶乐中的重要乐器。

韶乐是一种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其中必有相配合的舞蹈。依照周礼,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用八佾,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组成的乐舞队表演,而诸侯用六佾,共四十八人;卿大夫用四佾,共三十二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只有十六人。当年鲁国的卿大夫季平子炫耀权势,竟用八佾。对这样的僭越之举,孔子怒斥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汉文帝将韶乐改称“文始”。曹魏时,魏文帝曹丕命《文始》复称《大韶》。南朝梁武帝,以《大韶》名《大观》。后隋文帝承接南朝韶乐而传。而唐宋期间,韶乐的使用或表演却未见记载。

明太祖命名中和韶乐

明初,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天地坛时附置神乐观,设提点、知观,管理祭祀歌舞,并恢复韶乐名称,名中和韶乐。中和是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即中正平和之意。朱元璋以玄武大帝为尊神,对道教十分尊崇,故以道士主持祭祀事宜,神乐管理机构亦交道士管理,故而称“观”。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仿南京规制建大祀殿,并建神乐观于大祀殿西,南京神乐观道士约300人也随迁北京。而清朝则继承沿用,直至清亡。

据《钦定大清通礼》记载,祭祀典礼所用八音古乐共18类105件乐器。分别是编钟、编磬、镈钟、特磬、建鼓、博柎、琴、瑟、笛、排箫、箎、笙、埙、笏、柷、敔、麾、节等。另有文舞32人,武舞32人,执节领舞者四人。其规模足够庞大。

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首先,它是五声音阶,既不是自然音阶,也不是十二平均律。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所有声调基本都由全音五声音阶变化而来。其次,民乐的乐器大都可用来独奏,这样合奏即成为各种乐器的齐奏,和声是不被注重的。但这些不同并不涉及民乐与西乐之间的优劣,《孙子兵法》中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中国的五声,中国的乐器是“不可胜听”的,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大家熟悉并喜爱的北京奥运会歌曲《我和你》就是用五声音阶创作的。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天坛神乐署,是管理演奏祭天乐曲的御用机构。由于延续南京神乐观模式,故乐舞官、乐舞生继续由道士充任,仍称神乐观,又称天坛道院。明代神乐观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嘉靖时更是达到3000多名。

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神乐观改称神乐所。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八旗子弟替代道士,改神乐所为神乐署。设正六品署正一人,从八品左右署丞各一人,正八品的协律郎五人,有乐生舞生近500人。这些人负责天坛祭祀乐曲的演奏以及宫廷乐舞生教习。北京各坛乐舞生亦从神乐署生员中选拔充任。

1900年神乐署被八国联军中的英军占领驻兵,署中人员被遣散。1914年之后,林艺试验场、燕乐研究院、传染病医院、中央防疫处等机构先后占用神乐署作为办公地点。1937年北平沦陷后,神乐署又被日军1855部队占据为司令部,并在北院建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战实验研究。1949年后,此地渐渐沦落为民房、仓库或机关食堂。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无比重要。很多濒于灭绝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被挖掘整理,很多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2004年,经过拆迁,神乐署建筑得到修复,并成立了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及神乐署雅乐团,开展中和韶乐的挖掘整理工作。2006年,中和韶乐被评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实,中和韶乐的挖掘整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北京市政府提出建立古代皇家音乐博物馆的设想,天坛公园便成立了博物馆筹备小组。筹备组由王玲等一些年轻人组成,他们对清廷留下的十多万字的文字资料进行了研究,请教了相关专家,复原并学会使用各种古代乐器,还根据乾隆年间的《律吕正义后编》古谱翻译出现代乐谱。2006年的1月23日是农历正月初一,一支由二三十名年轻的讲解员组成的表演队,开始正式向游人展示中和韶乐。沉寂了百余年的宫廷雅乐在神乐署凝禧殿再度奏响。

今年七月,神乐署开始对古建施行大修。待大修完工后,这样的雅乐观赏活动还会继续。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