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北京人的情有独钟,“百花山葡萄”被增补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2021-10-23 网友投稿

日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发布,其中濒危野生植物北京的“百花山葡萄”被增补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葡萄在中国古已有之,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 载是《诗经》,“六月食郁及 薁(yù)”,“薁”即野葡萄,由此可知殷商时已采集并食用野葡萄了。北京地区葡萄的历史较为悠久,宋辽时期西山一带已有山葡萄,而京城第一个葡萄园建于清末的阜成门外。

双龙峡百年

山葡萄甚多

据《京西风物》记载,在门头沟深山区,生长着许多野生植物,其中野生葡萄有葡萄属的山葡萄,蛇葡萄属的乌头叶蛇葡萄、葎叶蛇葡萄,多分布于山沟及林木灌丛中,远在宋辽时期已被山民采食。

《北京果树史话》载:山葡萄多分布于北京西山一带,为木质藤本,茎赤褐色有毛,节上有卷须。叶片互生呈掌状分裂,夏秋抽出花穗,着生黄绿色小花,花瓣五枚,顶端稍连合。常不开而脱落。结黑色球形小浆果,既可生食,亦可酿酒,果汁色浓,味酸而微甜。乌头叶蛇葡萄枝细而光滑,掌状复叶,花小黄绿色,浆果近球形,橙黄色至红色。

与普通山葡萄相比,“百花山葡萄”叶片的叶裂更深,通常呈鸟足状,是北京特有的野生植物,处在极度濒危状态。1984年,在109国道旁发现一株百花山葡萄,2016年在青枣架沟又发现一株。目前,百花山葡萄野外植株只有两株,由此被列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濒危物种,也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门头沟区斋堂镇双龙峡为京西野生山葡萄较为集中的地区,山谷中百年以上山葡萄甚多,有的藤干如碗口般粗、古藤缠绕,别有景致。

早年间,门头沟山民有以山葡萄酿酒之俗。其方法是在深秋时节将采摘的野生山葡萄用清水洗净,然后放在阴凉处凉至葡萄表皮没有水滴为止,再将其放入酿酒桶内,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而酿成山葡萄酒,其色泽红中带紫,果香浓郁。

据传,有一年四月初一,嘉庆皇帝到妙峰山进香。宛平知县将山葡萄酒呈给他品尝,言其此酒虽为山野村民所酿,但有清肺、健胃、舒气、健体之效。嘉庆品过后,顿觉口感浓郁香甜,连声称好,遂让知县将山葡萄进奉宫中,为后宫娘娘们所品用,并乘兴将妙峰山上的娘娘庙赐名“敕建惠济祠”,还御题了匾额。

京城首个葡萄园

在阜成门外

据《北京果树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北京已有葡萄栽培。其中房山县志记述:“《汉书》:种出大宛,张骞所致,有圆而微红者俗呼红葡萄,有长圆而色白者俗呼白葡萄。旧志有红、白、玛瑙三种,今玛瑙种少见。”乾隆、光绪年间《延庆州志》《通州志》《顺天府志》也有关于葡萄的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顺天府志》记述:“鲜果品类甚繁,而美者莫过葡萄。圆大而紫者为玛瑙,长而白者为马乳,又有硃砂、红棣棠、黄鸟玉珠等类,味俱甘美。”乾隆年间所编《宸垣识略》载:“御园十种蒲桃(即葡萄):一伏地公领孙,二伏地黑蒲桃,三伏地玛瑙蒲桃,四哈密公领孙,五琐琐蒲桃,六哈密绿蒲桃,七哈密红蒲桃,八哈密黑蒲桃,九哈密白蒲桃,十马乳蒲桃。”

以上所记载的葡萄,为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带回的葡萄,最初种植于我国西北地区,后移至中原及北方地区。

据传,葡萄在宋代传至契丹,1993年河北宣化发现一座辽代墓葬,墓内白瓷盘中便有干瘪的葡萄,由此证实一千多年前北方地区已种植葡萄。北京成为辽陪都后,葡萄被移植到燕京。但史料中有关辽金及元明时期北京种植葡萄的记载极少,直到清代才多有记述。

京城有关葡萄栽植的确切记载始于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斥资在阜成门外西北侧栅栏墓地修建“致命圣教堂”,即“马尾沟教堂”,俗称“石门教堂”。教堂举行宗教仪式需要使用葡萄酒,宣统二年(1910年),法国修士沈蕴璞在马尾沟教堂开辟了一个葡萄种植园,建立了葡萄酒坊(后改称上义洋酒厂,即今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前身),并从法国引进了葡萄苗。这是京城的第一座葡萄园,也是最早从欧洲引入葡萄品种,植有红葡萄、白葡萄数十株。1912年酒坊生产出我国最早的起泡葡萄酒(香槟酒),因而这里也成为北京葡萄酒的发源地。至今在西城区展览路西侧尚有“葡萄园”地名,即百余前京城第一座葡萄园旧址所在。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北京的葡萄生产发展较为缓慢,民国初期,北京仅有十几处规模不大的私人葡萄园。20世纪20年代,从国外将玫瑰香、黑罕等品种引入北京。由于玫瑰香具有产量丰富、品质上乘等优良性状,深受人们的欢迎,逐渐发展为北京地区的主栽品种。其栽培面积一度占北京葡萄园总面积的80%以上。1949年以前,北京仅有葡萄园220亩,年产量不足150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葡萄生产与科研有了很大发展,到1962年,葡萄园发展到12000多亩,1965年产量达到11500多吨,成为北京秋日里主要果品之一。

慈禧太后

御花园里画葡萄

据《清宫纪事》记载:光绪皇帝大婚之后,慈禧宣布“撤帘归政”,已为“训政”,但朝政大权仍掌控在她手中。而“训政”之余,她多怡情于翰墨。

慈禧最喜欢画松桃、牡丹和葡萄,据说尤其擅长画葡萄。《宫廷趣话》记载:“其(慈禧)最擅长者,大圈数个,随手可成;藤蔓屈曲,如蛇如蚓,信笔由之,易于神似”的记述。

为了临摹葡萄,她还令人在御花园内种植了一架葡萄树,每至夏末秋初之时,一串串葡萄挂满了藤架,晶莹剔透。慈禧便在葡萄架下落座,有模有样地画起葡萄。时有太监、宫女走过来奉承几句,她是喜笑颜开。

慈禧画的葡萄有数十幅,其最为得意,自称为“养眼之作”的是己丑年(1889年)所画《葡萄图》。一树藤蔓缠绕的老干葡萄,绿叶辉映、红实垂枝、硕果累累。画上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万物光辉”“含香体洁”“海涵春育”“知乐仁寿”等八方印鉴。随后将这幅《葡萄图》赐给了近臣、工部尚书潘祖荫。

光绪二十年(1894 年)10 月的一天,慈禧到颐和园大戏楼看戏时,发现有一株葡萄,果实累累,晶莹饱满。阴历十月,北京已进入冬季,慈禧见到这么鲜灵的葡萄,不禁赏心悦目,馋涎欲滴,传旨采摘食用。太监忙回禀:“那是假的!”。慈禧非常惊讶,问为何人所做。经查得知是韩其哈日布及其妻所做玻璃葡萄。其工艺为:将玻璃料烧化后,用吹管吹成一颗颗葡萄珠,退火后再把它们连接成串,最后配上枝叶,喷上白霜。其形玲珑晶莹,透着珠光宝气,大有以假乱真之相。慈禧大喜,赏韩其哈日布妻为“常在”,并赐匾“天仪常”。为感恩,韩其哈日布改名常在,家人改常姓,由此“葡萄常”名噪京城,成为以制作工艺品玻璃葡萄而闻名的手工艺家族。

寓意多子多福

葡萄受青睐

北京人对葡萄可谓情有独钟,因葡萄果实累累且多子,在多子多福传统意识影响下,葡萄被赋予“子孙繁盛”“万代绵长”之意,所以为四合院里常见的植物。而每逢夏日,在葡萄架下形成“凉棚”,人们既可乘凉消夏,又可以品尝美味的果实,实为一举两得。

葡萄更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将其入诗入画,极富文雅之趣。

历史上吟咏葡萄的诗词甚多。元末明初诗人、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丁鹤年有《题画葡萄》诗:“西域葡萄事已非,故人挥洒出天机。碧云凉冷骊龙睡,拾得遗珠月下归。”明代诗人王廷相《葡萄》诗曰:“独立山上桐,高风日摧委。不及缠绵枝,年年结成子。”清代陈维崧在《青玉案·夏日怀燕市葡萄》中将葡萄描述得更为真切:“风窗冰碗谁消暑。记百颗、堆盘处。掬罢盈盈娇欲语。轻明晶透,芳鲜圆绽,小摘西山雨。”

明代著名画家徐渭以画葡萄闻名,而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仅爱画虾,也爱画葡萄。他所画藤条、墨叶之间的葡萄晶莹而剔透,犹如一串串紫色的明珠,尽显繁盛之景象,营造了明朗乐观的基调。其所绘《松鼠葡萄》更为知名,将两只松鼠置于令人垂涎的葡萄下,墨笔画出的巨大葡萄叶,或浓或淡,笔致写意却又晶莹如生。松鼠、葡萄加上长寿的松树,寓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名篇《葡萄月令》,以“编月体”形式记述了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的全过程,从果农劳作的角度或工笔细绘或写意勾勒,展现了不同月令葡萄园里繁忙的劳动场景,字里行间渗透着情趣与情调,由此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