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轴线——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2021-10-29 网友投稿

本报记者的一个朋友,对北京中轴线着迷。

前阵子,他试着邀约大伙一起徒步“丈量中轴线”。大约要走12公里,当时预计需要3个小时,并不容易。

他精心设计了路线,微信里吊足大家胃口:“一生一次的机会!有一位参与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20年的专家全程讲解。”

约好的那个周日早上,北京突降大雨。集合地点永定门公园北门一带,有一阵子暴雨如注。能来多少人赴约?他心里打了问号。

他想,三人即可成行,十几人“丈量”效果会比较理想。谁知,竟来了近40人,有的还拖家带口。有人说,是他号召力强。他知道,是因为中轴线亘古不变却又与日俱增的魅力。

朋友们在北京生活大都20年左右,有的更长。他们有个共同点:熟悉中轴线,但从未徒步走过,更没机会听专家“全程讲解”过。集合完毕,雨小了不少。带着扩音器的专家出现了,打开开关,试了试音。

她叫叶楠,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是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她与中轴线有缘,2002年入职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现在更是深度参与中轴线申遗工作。

建筑

北京中轴线南端永定门、北端钟鼓楼,贯穿老城南北,直线长度7.8公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中轴线,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

叶楠记不清自己多少次考察过北京古城这条“灵魂和脊梁”。以往,她常推荐第一站先到景山。景山在明清时不仅是北京内城的几何中心点,也是整个中轴线制高点。站上景山,可以建立完整的中轴线空间概念,直观感受轴线与老城的关系。

这次徒步,为了路线方便,选择从最南端的永定门出发,一路向北。永定门公园里,能看到御道遗存。永定门城楼始建于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是北京外城的南门,曾被拆除,2005年复建完成。

登上城楼,向北能看到正阳门,往东看到天坛,向西看到先农坛,向南望,现今的广场,曾是永定门箭楼、瓮城、护城河。下了城楼,出了公园,大家先是往东走到天坛西门,沿着天坛公园外墙走了一段路。再往西,行到中央御路,很快便到天桥一带。这里也是话剧《龙须沟》的发生地。同行者中,有个熟悉情况的朋友,介绍了龙须沟和天桥具体方位被考证出来的过程。

再向北,到了珠市口,珠市口教堂立在路口,很是醒目。过人行天桥,走前门大街,看到正阳门。再往前,途经前门火车站(现铁道博物馆),途经美国大使馆旧址(前门23号),至正义路向北。叶楠介绍,作为大运河一部分的玉河,被盖在路下了,但仍在发挥排水等作用。

走上南池子大街,不久便到皇史宬。作为保存明清皇家档案资料的地方,皇史宬为了防火恒温,全为整石雕砌,南北墙厚6米。皇史宬内筑有1.42米高石台,石台上现排列着30多个外包铜皮雕龙的樟木柜。经过精心修缮,皇史宬已于近期对外预约开放。

沿着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一路向北,到了故宫东北角楼。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于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是我国现在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皇宫建筑群。因时间原因,没进故宫参观。

再往前走,往西200米,从景山公园东门进园。在景山万春亭观景平台,大家看到地面上有个“北京城南北中轴线”铜盘。向南鸟瞰,紫禁城里殿宇庄严,琉璃瓦顶熠熠生辉,正阳门高大显眼。向北望去,地安门一带,万宁桥以及中轴线北端点鼓楼和钟楼,尽收眼底。

下山,出景山公园西门往右,再前行,到地安门内大街,看了内皇城墙,了解了北京的四重城廓。在地安门路口,观望复建的地安门雁翅楼,想象昔日地安门人潮人海繁华市井。地安门曾与天安门遥相呼应,今已不存。

后来,又到万宁桥。金代已有木桥,元代改为石质。此桥迄今仍在使用,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河水清澈。接着到鼓楼,看到一对对新人在红墙下拍婚纱照。最后,在钟鼓楼广场仰望钟楼,结束行程。

因时间原因,这次徒步只算走马观花。

文化

中轴线是一条物理轴,也是一条精神轴、文化轴,还是新时代首都的发展轴。要用脚步丈量,也要用文化眼光打量。

建筑学家梁思成说,有计划的建造城市,我们是历史上最先进的民族。古来“营国筑室”,即都市计划与建筑,素来是相提并论的。在他看来,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

中国传统文化“以中为尊”。“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轴线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是3个“中”的集中体现。“中”是相对的,需要两翼、四面、八方呼应。发端于周代的中国礼仪文化,强调均衡、对称、有序。

从永定门向北进入北京老城,会发现大量左右对称的建筑。紫禁城(故宫)建筑几乎是完全对称的,紫禁城外的整个皇城大体对称。北京中轴线两边,祭祀坛庙有天坛和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日坛与月坛;宫殿有文华殿与武英殿,东六宫与西六宫,城门有崇文门与宣武门,东华门与西华门等。

叶楠尤其介绍了太庙和社稷坛。古人讲究“左祖右社”,宫殿左前方设祖庙,右前方设社稷坛。太庙在故宫的东侧(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在故宫的西侧(今中山公园)。前者敬祖先,事关孝道。后者拜土地神谷神,事关国计民生。她介绍,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布局,也是延续了“左祖右社”的规划理念。

中轴线也是“天人合一”观念的物质载体。北京中轴线南北划定,对应的是子午线,子位是正北,午位是正南。紫禁城的方位和命名,也是呼应天空最中心的紫微星垣。钟鼓楼是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地方,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每天十二时辰的运行,通过击鼓鸣钟显示。

景山的建设,让人想到传统文化的五行。北京“藏风得水,五行不缺”。传说有“五镇”,东为木,有神木厂,储存木材的地方。西为金,西边有大钟寺的古钟。南为火,永定门外有象征着古代烽火台的燕墩。北为水,北方有颐和园昆明湖,镇水兽铜牛。中为土,明代在北京城中心点,用拆除元代旧建筑的废料,开挖紫禁城护城河的泥土,堆出了景山。按照中国营建皇宫的传统,总把依山面水作为最佳选择。景山也给紫禁城提供了倚山。

我国最早出现中轴线的都城,并不是北京。而是1700多年前曹魏时期的邺城,当时一条南北向的大道,成为简单的中轴线。隋唐长安城,朱雀大道是全城中轴线。北京最早的中轴线,是金中都中轴线,而今仅留残缺遗址。现在中轴线的位置,是元大都时确定。元代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仅存万宁桥,现在中轴线建筑始于明朝时期所造。

北京中轴线吸收历代都城建设精华,实现了《周礼·考工记》对于都城规范的建设思想,“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的《古都北京中轴线(上册)》一书指出,元明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发展的强盛时期,综合国力远超以往各朝。举全国之力建设的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而北京城的中轴线,其规划设计之完美,建筑规模之宏伟,建筑水平之高超,文化内涵之丰富,完全超越了历代都城中轴线的建设水平,达到了顶峰。

历史

北京中轴线上,有太多历史故事。

历史上,4个朝代在北京建都。北京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了约1/5的历程——从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开始,到1911年清朝结束,前后长达758年。

与西安、洛阳等断断续续作为首都不同,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基本是连续的。除了元朝曾定都和林、元上都及明朝初期定都南京之外,金、元、明、清均在北京建都。历史的连续性,使得北京城的历史价值更大,文化内涵更丰富,中轴线更有故事。北京中轴线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中,保存最完整的。大多数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紫禁城、太庙、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显出昔日壮丽辉煌。

中轴线也曾历经劫难。明初朱元璋、明末李自成等曾下令毁坏元朝和明朝都城,中轴线受到损坏。清朝中叶后,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又先后两次攻入北京。今天的天安门城楼,高大威严。作为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它曾多次遭难。明天顺元年(1456年),它遭雷击起火被焚毁,数年后重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时,它再次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

1952年6月,新中国对天安门进行修理。新华社当时的报道提到,工人们从它西边梁上取出了三颗炮弹。弹壳上还隐约地可以看出个别的英文字母。从炮弹的古老形式看来,大概是一九○○年八国联军打进去的。报道感慨说,伟大的天安门,你经历了两次大火,又遭受过帝国主义的炮弹轰击。今天中国人民治好了你的创伤,绝不允许帝国主义者再碰你!

北京召开奥运会的2008年,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任仲平”文章中,谈到北京中轴线的沧桑,“我们丈量这梦想的轨迹,抚摸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文章说,700多年前,马可·波罗见证过这里眩目的辉煌,它勾起多少中世纪欧洲人对东方天堂的向往。200多年前,马戛尔尼领教过乾隆“万国来朝”“输诚纳贡”的傲慢,北京与世界擦肩而过。100多年前,八国联军击碎了“天朝”最后一丝虚荣,“高贵的好先生,我们是好人,请勿射杀我们”,是子民们惊恐的哀号。文章指出,只有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才能体会,13亿中国人为什么对举办一场“我能比呀”(“奥林匹克”曾被译为“我能比呀”)的盛会如此渴望;才会理解,中国人对北京奥运的支持,为什么几乎不需要动员。外国友人感叹:“奥运会是对中华民族百年苦难的一种补偿。”但中国人民并不是要通过奥运抚平自己的“历史悲情”,中国所做的一切,除了“圆梦”,还因为这个终于走向世界的古国,希望以自己的热情和奉献,承担一份应尽的责任……

对中轴线资料的保护,也在一直进行。1940年,营造学社发起人朱启钤考虑到古都精华恐被战火殃及,对北平中轴线古建筑进行系统测绘。1941年6月起,历时3年多,一支30余人的专业测绘队伍实测图纸700余张。这也是北京建城史上,首次运用现代测量技术全面测绘中轴线古建筑的创举,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界保护北京古建筑的一项重大成就。2013年底,《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出版,展现了那群文保先行者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申遗

保护北京老城,保护中轴线,早已成为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他说,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当前,北京中轴线正为申遗作准备。2011年,北京市政协建议启动中轴线整体保护立法程序。同年,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2013年,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目前,北京中轴线确定的遗产点有永定门、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及箭楼、天安门广场历史建筑群、天安门、太庙、社稷坛、故宫、景山、万宁桥、钟鼓楼。起草申遗文本、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制定地方法规、实施保护整治等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为了申遗,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如改善老城人居环境,更新市政设施,腾退被占用的重点文物和历史建筑等。其中每一项,都要下大工夫。

以腾退文物为例。2018年9月,中轴线上的天坛、景山、中山(社稷坛)、北海4所市属公园,基本完成园内住户签约腾退、房屋拆除等工作。在中山公园社稷坛,居民腾退后,被民居包围的古树重现挺拔身姿。

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本朝先祖的家庙,占地200余亩。由于历史原因,自上世纪50年代起,太庙东北角区域、体育场看台下、故宫端门东墙下有一些居民在此居住。据悉,太庙地区已于2018年底完成73户居民住房腾退,在奖励期内实现百分之百签约,已完成拆除整治工作,新增游览面积3480平方米。

此外,110路公交天桥总站曾经占压部分中轴线绿化带,现已腾退为绿地、恢复了御路……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多次就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他说,以申遗为抓手保护中轴线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他强调要抓好重点任务实施。如,风貌整治要以中轴线南段为重点,打通正阳门到永定门3公里步行道,打造中轴线南段文化探访路线等。

今年8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发布。其中提到中轴线、三山五园、三条文化带等。

因为申遗等工作,叶楠依旧很忙。对比20年工作,她有个体会——

20年前,面对中轴线,更关注“外延”。也就是延长线的部分,那时对于延长线处的用地功能、空间形态还没有明确的意向;20年后,面对中轴线,更加关注“内核”。也就是7.8公里长的传统中轴线部分,如何把它内在的价值完整展示出来,并传递到全世界。

日前,北京市文物局介绍,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正阳桥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出土一具石雕镇水兽。一时间,中轴线话题,再次备受关注。(陈振凯)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