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在日前举行的主题为“众创亦精彩 创新赢未来”的“2021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亦庄会场系列活动开幕式上,记者了解到,北京经开区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速达到33.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43件,领跑全国经开区。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5项,经认定的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556项。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28家,是“十二五”末的2.7倍,重点打造24家技术创新中心、14个产业中试基地及59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创新中心。
据统计,到“十三五”末,北京经开区人才总量超过29.9万人,人才贡献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达到59.32%,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31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28家,博士后工作站78家,为创新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同时,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5家、众创空间7家,落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储备发展空间8.2万平方米。列入国家首批无废城市试点,获批首个国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成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搭建创新场景
“便宜又好吃的午饭欢迎来购买!”在北京经开区的许多园区里,一台台自动售货小车行走在路上,向周边的职工居民“叫卖”着刚做好的餐食。
作为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北京经开区持续对自动驾驶技术进行优化升级,为公众提供接触自动驾驶的实际场景。这一台台新石器无人售卖车就是北京经开区为职工居民打造的生活新场景。
作为全球率先实现量产的全栈式软硬一体无人车,新石器无人售卖车可以提供早午晚餐和下午茶的移动化服务,在园区内遇到新石器无人车,只需通过车身购物屏或手机完成商品选择、支付和取货,5秒钟之内就能吃到品牌餐食。无论是需要65℃的保温的午餐盒饭,还是需要零度以下冷藏的雪糕,都在新石器无人车恒温货厢内保持着最佳食用温度,丝毫不受天气和气温的影响。
而新石器无人售卖车的成功只是北京经开区“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除了拥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场景,北京经开区近三年还有43个项目获得北京市科技创新最高奖项。
“雁阵”引领 中小企业支撑科创中坚
近年来,北京经开区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更多能够顶天立地的“小巨人”,让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今年新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航空航天企业星河动力,在固体运载火箭方面,目前已经完成了谷神星一号遥二、遥三火箭的产品齐套,准备进入总装总测阶段,计划分别于10月和12月完成两次商业发射,为将来批量化商业发射奠定基础。
“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后,我们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作为航天产业中的‘小巨人’,我们理应带头去做好各类研发工作,我们不仅要在未来三年保持每年研发投入增幅超过50%,还希望在2022年进一步扩大发射任务的次数,争取到2023年,开始进入批量化、规模化的商业发射新阶段。同时,液体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也在稳步研制阶段,并将在2023年底迎来首飞。”星河动力创始人刘百奇自豪地说。
同样是新入选的“小巨人”企业,在疫情期间,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也迎来了新的突破。近日,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公布了《2021年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核酸检测室间质评调查统计结果》,安诺优达以满分的成绩通过了本次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核酸检测室间质评。
坚持自主研发,参与协同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专精特新”企业的共识。而北京经开区的“小巨人”企业的快速成长,除了自身的创新突破,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为它们提供了发展的动力。而这也是北京经开区5年倍增计划的扶持方向。
今年5月,北京经开区发布“雁阵企业”5年倍增计划,即到2025年底,经开区金种子、展翼、瞪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总数较2020年底翻一番。按照要求,北京经开区将制定储备库动态管理办法,每季度通过公开征集、大数据遴选等方式,开展入库企业征集工作,跟踪掌握储备库企业发展情况。同时,通过调研走访了解“雁阵企业”需求,给头部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给予“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腰部企业精准政策扶持,建立“金种子、展翼、瞪羚”等潜力企业运营情况跟踪机制。
随着北京经开区扶持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雁阵企业”也将呈高速上升趋势增长。“我们将通过分类施策,形成服务手册,让更多‘小而优’‘小而强’的‘小块头’变成‘小巨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之外,众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项目也纷纷选择在北京经开区落地发展。已经举办七届的北京亦庄创新创业大赛就是创业类企业快速落地转化的最佳渠道。
在今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上,五大赛道项目竞相上演精彩对决,中科卫星的多功能卫星遥感信息智能服务终端、威脉通医疗的中国微创能量医学引领者、觉非科技的自动驾驶的领航员、炎黄国芯的宇航及高可靠领域高性能自主可控模拟芯片、晟元宇讯的自动驾驶低延时边缘云服务分获五大赛道一等奖。
据了解,北京亦庄创新创业大赛的所有获奖项目都将在北京经开区落地,同时,为了促进优质项目的高质量转化,从今年开始,获奖项目可在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加速区优先落地。落地后,北京经开区将通过头部企业产业生态服务能力集聚产业圈内优质企业资源,为创新创业团队快速搭建产业生态圈,提供资金和房租补贴等支持。同时,帮助对接金融联盟助力企业成长,北京经开区将联合亦庄租赁、亦庄担保、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35家金融机构为大赛的优质项目提供金融服务,促进企业信息与金融信息互利互通,为企业成长保驾护航。
“三城一区”效果凸显 政策创新为成果落地添便利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巨型屏幕让沉浸式演出更具现场感,同时,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中,一面面大屏也彰显奥运健儿的风采,而这些大屏所用的显示驱动芯片就来自于区内企业集创北方。
集创北方原本是一家中关村孵化的科技企业,但因为北京经开区的良好创新场景和产业集聚效应,便将总部放在了几十公里外的北京经开区。
据介绍,“三城一区”是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每年孕育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有很多都选择在北京经开区实现落地转化。
据介绍,自2017年以来,北京经开区累计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500项,产学研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合计近900项,开拓“三城一区”联动发展新局面,有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为了将“三城一区”成果高质量转化,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和中关村管委会、三大科学城管委会共建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统筹园区空间资源的“加速区+扩展区+平台”模式,重点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今年以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134个,引入60余家“三城”优质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在经开区开展服务。其中,有11个项目来自首批认定的6家先导基地加速区,目前,北京经开区又认定6家先导基地加速区,将为项目落地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政策、人才支撑。
“从政策支持和产业集聚方面,北京经开区具备新一代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所有需求,支持了企业的产业落地。”集创北方负责人直言,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成果转化是企业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企业进行市场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不仅如此,还搭建“三城一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搭建政策服务、科技资源服务、空间载体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云上路演服务、新产品新技术展示等六大服务板块,线上发布共享设备500台套,共享实验室70个,提供技术服务66项,发放共享平台创新券300万元。线下平台方面,打造“三城一区”创新路演品牌。今年以来,协同“三城”20余所高校机构开展10场创新项目交流对接活动,共有51个科技项目进行了路演,近650人次参加,一批优质项目取得合作意向。
伴随着政策的扶持和空间的加持,目前已形成医疗健康、5G智能网联、信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科技服务等六大产业发展特色,为了让更多“三城”优质项目得到转化,北京经开区每月都会吸引优质项目开展路演。据介绍,项目路演是北京经开区与中关村打通转化链和孵化链,探索建立的转化和孵化长效对接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除了与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开区也陆续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分别签署了加强创新联动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三城一区”合作对接机制已经形成。
围绕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创新力
面向全球创新与产业变革,北京经开区始终围绕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三城、链接世界。
在开幕活动上,还发布了北京经开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未来五年,北京经开区将坚持开放创新,融入全球创新与产业变革;坚持前沿创新,夯实科技创新主平台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营造全链条科技服务生态;坚持应用创新,打造城市科技场景新典范,力争到2025年,以应用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五大体系日益完善,创新要素加快聚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引领性、带动性、支撑性充分彰显。
到2035年,经开区将基本建成技术领先、活力强劲、配套完备的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国家重大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核心装备取得新突破,商业航空、先进材料、新型能源等未来产业主赛道竞争优势明显,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华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