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吕锁森:京剧国粹值得被世界看见
2021-11-30 网友投稿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电 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吕锁森:京剧国粹值得被世界看见

作者 金旭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跨越文化差异,实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文化沟通的纽带。”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教授、京剧武生演员吕锁森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吕锁森出生于世家,父亲带他走进了戏曲世界。10岁入行,吕锁森把在剧团成长的时光比作“追梦”。晨起练嗓、踢腿拔筋、熟悉剧目……多年的自律和坚持让他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背后的汗水。“武生演员要承受更多的‘皮肉之苦’,每次翻转腾挪、每个惊险的武打场面都需无数次的摸爬滚打,才能形成肌肉记忆。”

重温这段跑龙套的日子,吕锁森坚信没有持之以恒的磨练,就不能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付出总有回报正是京剧的魅力所在。

1978年恢复高考,吕锁森通过自学文化课,以班级最高分考取了理想中的中国戏曲学院。自此,从研究戏曲理论、跨界当导演,到“痴迷”海外教学,诸多经历的背后,他对京剧的热爱数十年如一日。

“九十年代初,第一次走出国门到英国爱丁堡演出,京剧《三岔口》征服了在场外国观众。”吕锁森表示,摸黑打斗的真实感觉通过中国戏曲艺术的渲染极具喜剧效果,令观众大开眼界,“国粹艺术是中华文化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值得被世界看见。”

于是,吕锁森选择把京剧带出国门,加拿大、芬兰、美国都出现过他教授戏曲课程的身影。

“艺术的灵感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最易产生新的光芒。”吕锁森回忆称,在戏曲表演体验课上,他带领学生以古希腊神话故事为原型,结合中国京剧的表演方式,重新演绎了忒提斯和佩琉斯的相关情节。

吕锁森说,演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让他看到传播中华优秀戏曲文化的可能性。“和电影的写实性不同,戏曲注重‘写意传神’,夸张的形象、紧凑的情节、象征性的动作不断激发着外国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如何突破东西方文化差异,让外国学生更好了解中国戏曲?吕锁森打破传统的戏曲教学观念,探索出一套以兴趣为出发点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外国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教学越难坚持。如果从兴趣点入手,一开始就让他们接触、参与进戏曲情境,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短兵相接的白刃战、金戈铁马的武打场面、肝胆相照的绿林好汉……许多外国年轻人正是通过吕锁森的课堂对中国戏曲充满了向往,来自芬兰的安蒂就是其中一位。

“从磕磕绊绊的中文表达,到后来可以唱完整的唱段,这位‘洋徒弟’取得的进步足以证明他对中国戏曲发自内心的热爱,不仅如此,安蒂在芬兰成立了一个以武生为主的京剧剧团,将更多经典剧目翻译成芬兰语,让当地民众有机会领略戏曲的别样魅力。”吕锁森说。

吕锁森希望继续做一个“造梦者”,让海外更多的人喜欢中国国粹,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感受戏曲之美。(完)

阅读原文